![](https://img.haomeiwen.com/i4607946/5bc03bf242c50e40.jpeg)
我有一个网友加画友,她是一名大学老师,她的文字我尤其爱读,因为从中可以寻到许多与我相似的童年回忆。她说她小时候爱看的杂志是《大众电影》,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小时候。
1
七零末八零初,当时我正在读小学二三年级,班里有个女同学有时候会带一本《大众电影》杂志来,我定会问她借来看。面对这些精美绝伦的画面,漂亮时髦的女演员形象,对外面世界的新鲜好奇劲也就是那时种下的。
当时我连饰演的饰字都不认识,我认作“bu”,我知道是扮演的意思。但就是那样,从此我便对那些电影演员的名字了如指掌,比如:张瑜、郭凯敏、李秀明、唐国强、龚雪、陈冲、刘晓庆、姜黎黎……。
那个时候,大街上卖的画报通常都是这些漂亮女演员的照片,都是阳光下明眸皓齿、巧笑倩兮的模样,也勾起我对美好生活和明天的向往。
记得二姨家有一张画报是电影《小花》中陈冲和刘晓庆的合影,穿着军装,英姿煞爽,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个军人的梦想。但梦想归梦想,管它能不能实现。
那个时候一个生产队里都没有一两台电视机,但好在时隔不久生产队里就会放一场坝坝电影。如果听说晚上要放电影,队里最宽的大院坝里,大伙准会很早就把长板凳端出来按来的时间先后摆成排,占取最佳的观影位置。我们家隔得要远些,等我们来的时候前面的好位置已经被占完了,我们就把长凳子安在人群后面,站在凳子上面看,因为荧幕够大,也不影响观影效果。
有时候隔壁队放电影,我们也会跑去看。记得有次在外婆家,听说几里路外的中心小学在放电影,外婆带着我和表弟,吃了饭就赶紧出门,老远就听见声音了,我们一路小跑,我和表弟手拉着手,外婆在后面跟着我们,气喘吁吁地跑了很久,可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看的是什么电影了。
对于唐国强和李秀明的认识,是从《孔雀公主》开始的,英俊帅气的王子,如花似玉的公主,都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就是这样的条件,我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还挺多的。比如《天仙配》、《小花》、《等到满山红叶时》、《喜盈门》、《甜蜜的事业》、《孔雀公主》、《青春万岁》等等。
2
随着电视机的出现,坝坝电影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们生产队最先买电视机的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龚老师家。每到天色将晚,龚老师就把电视机放在一个小方桌上摆在自家门口,看电视的人就围聚在电视里机前面,聚精会神地看起来。有时候不摆大家就到龚老师家里看,我这会想估计那时老师也想这电视买了确实麻烦。
吃过晚饭我们就会跟着妈妈一起到保管室院子看电视,同院的大娘二娘都不会这样。奶奶每次看我们几娘母又要出门,就会说“看啥子嘛看,有啥子看头,看了那么多还是那个样子呢?”妈妈从不跟她计较,还是带着我们出发了。
其实那时妈妈也就三十岁左右,正是青春好年华,我的爸爸又沉闷不语只会干活没有多话,这可能也是平时繁杂劳累生活里仅有的一点心灵抚慰吧。后来保管室院子另外一家买了电视,我们有时也会去另一家看。
那时我们最爱看的是日本电视连续剧《命运》和《血凝》,都是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简直是那个年代的高光啊,里面的插曲现在都是我手机里最爱播放的曲目。
记得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来自香港的张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国心》《垄上行》,程琳演唱了《酒干倘卖无》,从此打开了我对港台音乐的喜爱之情。
3
比我大几岁的幺伯买回来一台收音机。后来幺伯去当兵了,收音机也成了我和妈妈的心爱之物。每天我们会定时打开收音机,收听广播连续剧。那会最爱听的是琼瑶的《彩霞满天》,记得有一个男播音员叫郭红,影响特别深刻。我对琼瑶小说的了解大概就是从听广播剧开始的。
如果收音机里有流行音乐,我定会竖起耳朵专心聆听。从央广的“小喇叭”节目里我学会了《我们的田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在“八音盒”节目里学会了吕念祖的《迟到》、《三月里的小雨》,算是打开了我脑海里流行音乐的大门。
那时每家每户家里都会安装一个喇叭,每天早中晚会定时开播,里面会播放很多名歌和流行歌曲,那时也学会了很多老艺术家们的经典曲目。比如朱明瑛的《大海啊故乡》、《回娘家》,苏小明的《军港之夜》,关牧村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一支难忘的歌》,王洁实、谢丽思的二重唱《外婆的澎湖湾》、《校园的早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成方圆的《童年》、《风雨兼程》等等,不计其数了。
后来舅舅家买了一台唱机,播放的就是程琳的磁带,那音响效果简直无敌,我基本会唱里面的每一首歌,至今也是朗朗上口。比如《童年的小摇车》、《妈妈的吻》、《小螺号》、《故乡情》、《春水弯弯》等等,那个时候就疯狂地喜欢唱歌,有时自己一边唱还一边敲打算盘珠子作伴奏。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每天我走路上学或放学从一处房子路过时,广播里准会播放一首《夜色阑珊》的歌,歌曲描绘的是深圳的美好夜色。那时深圳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初期,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也是当时国人向往之地。当时虽然对未来一无所知,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但只要一听到这首歌我便内心热血澎拜,立刻燃气起对外部世界一种热烈的向往之情,也促使当时的我学习劲头非常浓厚。
后来初中补习的那年,当时我有个同桌叫黄大英,我俩志趣相投她也喜欢唱歌,经常下课我俩就来个二重唱引来同学们的喜欢。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费翔的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红遍了大江南北,也点燃小小年纪的我对偶像的崇拜之心。我和黄同学在班级春季野餐时,只记得是龙泉山顶峰长松寺,万物复苏,山风浩荡,年轻的同学们围着我俩,我俩手牵手合唱了这首新学会的歌。可惜最后中考之后各奔东西,黄同学后来考取了现在的西南大学就留在重庆工作了。
4
小时候学会的这些歌,到现在歌词都是信手拈来,张口就唱,但似乎就缺乏一种激情和热情。时光磨掉了自己的棱角,青春岁月是何等可贵啊,转瞬即逝,曾经大声唱响,怎奈岁月无常,已如白云般游走,曾经的狂热音乐爱好者现在竟然仅仅是过眼烟云了。
听说人总是喜欢回首往事时,说明这个人就老了。但我还是喜欢回忆年少的故事,回味无知的童年时光,再用文字一一记录下来,随时可以翻阅,这样,我的青春就不会走丢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