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五岁女孩的妈妈,她认为女儿很内向,跟别人打交道时显得很不自信,这一点让她十分苦恼。在课堂上,我们请一位学员来扮演女儿,另一位学员扮演“理想样子”,即妈妈希望女儿呈现出的样子,然后运用萨提亚雕塑技巧,看看在下面三个场景中妈妈和女儿各自的反应。
一、当女儿表现出不自信时,妈妈会怎么做?妈妈的做法是指责女儿,她一只手指着女儿,另一只手冲着“理想样子”竖起大拇指,嘴里说着:“你要是这样就好了!”
别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二、面对妈妈的指责,女儿会有什么反应?
第一种反应:生气。女儿说自己很生气,生妈妈的气(一只手指着妈妈),也生那个“理想样子”的气(另一只手指着“理想样子”)。
别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我们肯定对这种情境不陌生。我见过很多逆反的孩子,他们叛逆父母、叛逆学校、叛逆社会,用指责的方式对待所有人。也许我们自己就有体会,不知为什么就是不喜欢某种类型的人,回想一下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父母说:“你要是那样就好了”,从此便讨厌那一类人了。
第二种反应:不理会。女儿背过身去,不理会妈妈,也不理会“理想”样子。
别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我询问女儿感觉如何,女儿说:“轻松些,没那么大压力了,但也觉得孤单,很想回头看看妈妈,同时又很矛盾,不愿意回头。” 我询问妈妈感觉如何,妈妈的表情变了,说自己感觉很难过,好像失去了孩子一样,没有联结。
这种情境也不少见,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多都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对待父母的责备和要求,网瘾、早恋、离家出走,甚至吸毒其实都是在用这种打岔的方式来应对压力。
第三种反应:认同。女儿想听妈妈的话,她走到“理想样子”的背后,努力把自己变成那样。这个时候,妈妈看不到女儿,只能看到“理想样子”。
别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我询问妈妈感觉如何,刚开始,妈妈点头说“不错,愿望终于实现了,女儿变成了理想样子”,但看了一会儿,就不说话了。妈妈感觉不到跟女儿的联结:“这不是我的女儿” 我询问女儿感觉如何,女儿说在这个位置上觉得“憋得慌、心里堵、不自由,感觉不到自己,很空、很孤独,也很难过”。
听到女儿这么说,妈妈的眼泪掉下来了。我问女儿:“感觉不舒服,怎么不走出来?” 女儿回答:“走出来妈妈会难过,不想让妈妈难过。”听到这里,妈妈的眼泪更多了,她说自己很难过,不想让女儿再待在“理想样子”后面,想让女儿做她自己。
这种情境我们更为熟悉,很多孩子都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努力改变自己,结果却把自己给“丢”了。当成为理想样子时,也许会感到短暂的满足和自信,但不久,当真实的自我萌动时,又会变得不自信,感觉不好了。
我请女儿从“理想样子”后面走出来,站在妈妈面前。
别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妈妈一下子抱住女儿,两个人都哭了,妈妈说,不管那个“理想样子”了(放下期待),她要真实的女儿,也许不完美,但这才是她的女儿。妈妈哭的很厉害,说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结果把自己“丢”了,现在好不容易找回自己,所以一定不能让女儿也这样。
那么当妈妈心里对女儿某些作为感到不满意时,该怎么做呢?且听明天细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