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天的部分,咱们继续讨论当妈妈心里对女儿某些作为感到不满意时,可以怎么做?
我请妈妈与女儿面对面站着,用一致性的姿态对待彼此,同时一只手伸向旁边,向女儿介绍自己的经验,提出期待。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9386/3b3077f1e74c4463.jpg)
这个动作的关键在于,妈妈不再把自己的观点和期待强加于女儿身上,即使女儿不认同,妈妈也不会逼迫女儿改变,当然,妈妈也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帮助女儿更了解自己的内心,看到行为的后果,从而做出更适合的选择。
当妈妈和女儿体验着一致性姿态时,女儿说:“想到妈妈能接受自己的样子,就感觉很放松、很自在。听到妈妈的建议,当自己觉得很有道理时,也愿意采纳。”
妈妈说:“感觉这样很轻松,不再纠缠、难受了,也能跟女儿联结上,看到女儿其实挺有力量的。”
我询问妈妈现在怎么看待女儿“很内向”这件事,妈妈说改变自己对待女儿的方式,女儿自然就会更自信,能够做她自己,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尊重和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让孩子体验到真实的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爱的,这些都是父母帮助孩子形成高自尊的关键。其实当我们不能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某些部分时,基本上都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探索内心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被卡在了冰山的不同层面,或是感受,或是观点,或是期待。
比如我们被自己的担心控制,担心孩子要是像现在这样淘气,将来就糟了; 担心孩子要是不学些特长,以后就没有竞争力等等,在这份担心的控制下,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活泼淘气,爱玩不爱学习等自然的状态,而是控制、指责孩子,让他觉得自己真的不好。其实,担心等于爱加上恐惧,当父母将自己的恐惧施加在孩子身上时,很可能会对孩子的自尊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观点:乐观开朗、善于交往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在这种观点的控制下,我们出于对孩子的爱,必然会想办法让他成为具备良好社交能力的人,而如果孩子的天生气质和个性与之不匹配,就会给孩子以及我们自己带来困扰。
我们可能还有这样的期待:孩子听老师的话、表现好,这样父母会觉得很有面子,或者才能感觉安心。在这种期待的控制下,我们必然会想办法教育孩子怎么做。如果孩子不愿意,有自己的主意,那么就会令父母很失望,进而加强对孩子的控制,结果可能使双方陷入对抗中。
如果真的想树立一面“爱的平面镜”,让孩子自尊自信,我们就需要化解内心这些卡住的东西,看一下是孩子更重要,还是自己的感受、观点或期待更重要,而往往这些感受、观点或期待都是父母在成长过程中,从原生家庭和教育环境中习得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想一想,现在这些还适合吗?保留适合的,放下不适合的,我们就会更自由,更祥和,更有力量,而孩子也会因此更放松,更快乐,更自信。
不局限地“修剪”孩子,我们可以在尊重、接纳孩子原本样子的基础上,帮助和支持孩子发展出更多优秀品质,鼓励她去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通过认可和欣赏孩子身上已有的品质,来帮助他认识到并巩固这些品质:“我看到你很热心的帮老师拿东西,我感受到了你的善良和热情,真好!”或是通过鼓励和支持的方式,帮助他发展新的品质:“你想要当一个造汽车的工程师,爸爸支持你!这需要更耐心、更仔细,我们再试试好吗?”
所以,看到自己冰山中的观点、期待的局限性非常重要,没有联结的说教是在做无用功,采用接纳的姿态去拥抱孩子吧,她们自会给你不断的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