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和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和我讲了一件事情。他说,他说他的哥哥昨天把他给他父母的五万元骗走了。而且,他之前给他父母一张自己名义的信用卡,有三万的额度,平时方便老人家自己买东西,每个月月末他会还账。没想到,他哥哥也把卡盗刷了,哄骗父母说出了密码,在老人家不知情的情况下,刷了pos机把钱取了出来。他的哥哥已经不止第一次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了,一年至少三五回,典型的不学无术,不务正业之徒。每次偷家里的钱或者骗父母兄弟的钱,我朋友都很生气,说要去报案抓他。但是他的父母生怕家丑外扬,坚决不让他这么做,说可以关起门来好好教育,否则报案了不仅让邻里看笑话,还会让他留下案底,将来不好谋生。就这样,家里一再纵容他的哥哥,这四五年来家里的钱被掏个精光,昨天又上演了这一幕。
我的朋友坚决要报案,但是双亲再一次反对,连一些来往比较亲密的亲戚也劝他不要报案,因为他们是骨肉至亲,不能这样做。我的朋友很认真地征求我的意见。我没有直接给他建议,我只说了一句话:“你认为什么方式对待你哥是最有利于他的未来,你就用什么方式。不需要听别人的意见。”他回了一句:知道了。然后刚刚他发了一条信息给我:我已经去派出所报案了。
突然想起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剧中有许多情节令人动容和感慨,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苏明成在车库里把他的亲妹妹苏明玉暴力打倒,而且是往死里打,如果不及时送往医院,估计苏明玉就要死在车库里了。你如果看到苏明成打苏明玉的情景,你不会想到他们是亲兄妹,你会觉得苏明玉是苏明成的杀父仇人,他现在恨不得把她打死。苏明玉报案了,状告她的哥哥蓄意伤人。当时证据确切,一旦审判,苏明成要面临三年的牢狱之灾。结果,全家人以及苏明玉的老板和同事以及朋友等等,都跑去劝她撤诉,放过她哥哥一马,理由很简单:都是自家人,哪有自家人告自家人的道理?大家都认为,苏明成打人是不对,但是可以回家好好教育,让其悔过,没必要让他坐牢。唯有苏明玉的大嫂以及她的男朋友支持她的选择。
苏明玉对所有劝她的人说过的几句话,让人难以忘怀:“他打我的时候,有想过我是他妹妹吗?他把我往死里打的时候,他有顾念过亲情吗?现在我活过来了,他本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何我还要顾念他是我哥?”苏明玉还对前来劝和的人说:“你凭什么劝和?被打的人是你吗?如果你被他打成这样,你试试能不能原谅他?”
苏明玉的话,没有一句不直击我们心扉。当所谓的“亲人”在使坏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顾念过你是他的亲人,所以为何当他犯了错误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时,你还要顾念和他的亲情?人与人是相互,单方面的付出和宽容,其实是无休止的纵容,最后害人害己。就像我朋友的哥哥,这些年来坑了家里和亲人不知道多少回。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第一次犯错误,可以原谅;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要得到警告;如果第三次还犯,一定要让他接受严惩,而且这个惩罚必须严厉到让他害怕的地步,这样他才会改过自新。我朋友的哥哥如果在第三次犯错时,家里人狠下心里把他送进牢房,后面就不会再有这么多麻烦,而且他可能早就改过了。但是,父母没有智慧的关爱,演变成了无休止的纵容,以至于他在邪道上越走越远。慈母多败儿。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再者,苏明玉最后的话也很有道理:受害的人不是你,你劝起来当然起劲。如果被打或者被骗的人是你,估计你比谁都愤怒。往往劝慰别人容易,等到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可能比谁都惊慌失措。所以我一直觉得,在一些涉及到大是大非的事情面前,不要轻易去劝说别人改变决定,因为你不是当事人,你无法理解当事人的痛苦和难处。像电视剧中的苏明玉,如果你看过这部电视,你会明白苏明玉从小到大都是如何受尽苏明成的欺凌,你也根本无法同情苏明成,更不会劝苏明玉放弃诉讼。
再比如说电视剧开篇,苏明玉的母亲去世了,苏明玉一脸的无所谓,依然镇定自若地工作和生活。刚开始我们都会觉得她太无情了,怎么自己的母亲死了,还能过得这么自在,一滴泪也没有?但是,当我们看到后面,看到苏明玉的母亲从小是如何对待她的,看到过往的种种,我们才会明白苏明玉为何会这样!甚至我当时还想:“苏明玉还是太好了!换作是我,遇到这样的一个妈,我可能还不如她!”
我们眼中看到的事情,往往只是他人生活经历的冰山一角,你无法了解所有的真相。当两个人发生激烈的矛盾,甚至要分道扬镳时,一定是有不少历史的陈年旧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从来不主张劝和,不管是朋友,亲人还是婚姻。我觉得劝和很容易,但是劝和以后的结果,可能未必是好事,因为如果一方没有改变,或者双方都没有改变,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悲剧的。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好朋友和他的哥哥,曾经也是一再地在父母的劝解下“和好”了,结果呢?结果就是他一再受害,一再动怒,一再失望。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因为如果一开始就不选择纵容,一开始就划清界限,一开始就不接受劝和,往后的种种不快就不会发生了。他的父母只懂得劝和,而不明白一个道理:大儿子一天没变好,最后害的是小儿子。
其实,“劝和”这种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多余的,特别是在一方存在品性问题的情况下。如果我和你闹矛盾是因为你品性有问题,那么如果你品性变好了,自然而然的,我们又会走在一起。而如果你品性没变,即使别人暂时劝和了,我们又走在一起,过不了多久,又是分道扬镳。
我一直和别人说的一句话是:你无法选择缘分,但是你可以选择和别人相处的方式。你的亲人是无法选择的,你要遇到的人也不是你能控制的,但是你能控制的是和他们如何相处。说白了,一旦发现情况不对路,赶紧躲得远远的,不要有什么交集,这样你就会更好的保护自己。说实话,在“劝和”方面,我是不听劝的,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眼睛。如果我和你断交了,你有没有变好,不需要别人告诉我,我双眼看得到。我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劝解而改变我的立场,除非我真正地感受到你变好了。一个人有没有从良和变好,很容易判断,你从他的言行举止甚至一个眼神就能看出来了,不需要发生什么大事来检验。
佛教一直教我们要学会放下,包括放下对他人过失的执着,放下怨恨,放下过往种种的不愉快。但是活到一定岁数,有了一定的阅历后,你会明白,彻底放下再重新开始,估计是不太可能了,能做到不怨恨已经万幸,因为对于有些人,不管他曾经对你做过多少错事,不管他曾经多么对不起你,多年后你或许可以不恨不怨,但是你无法再接受和他打交道的日子。如果你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那你就去看看《都挺好》这部电视剧,看看苏明玉午夜梦回,回忆起她父母和兄弟对待她的情景,看看她如何泪流满面不能自已,你就会明白了。
可以无怨无恨,但是无法再有交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