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练笔
杜甫《三别之无家别》读后感

杜甫《三别之无家别》读后感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03-17 18:01 被阅读0次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杜甫《三吏》《三别》都是名篇。怕《三吏》敏感,故从《三别》写起。

    “寂寞天宝后”大唐经“安史之乱”(也作“天宝之乱)人口减半,恐怖如斯。

    《新唐书·史思明传》:“生人赀产扫地,壮赍负,老婴则杀之,杀人以为戏。”《旧唐书·郭子仪传》:“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据《通典》中的数据显示,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年(760年),唐代着籍人口已经由极盛时期的800余万户降至193.31万户。踢除逃户和隐户,故至少人口损失过半。

    经过战乱,数百里之内人口已经不满千户,东至徐州、北至相州(今河南安阳市)的大部分地区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所以杜甫开篇即写“园庐但蒿藜”,以前的家园都长野草了。蒿即蒿草,藜即灰菜,泛指野草杂草。“我里百余家”,里,古代的地方编制,作家乡故里解亦通。故里本来有百来家,现在是逃了死了,大都没了消息。

    “贱子”,谦称自己。我“因阵败”,逃回故里,只见到“空巷”,久看不到人烟,连日光都觉得暗淡些多,狐狸野兽敢对人怒号,反客为主啦,久无人居,已成为野兽的领地,贸然出现的“我”是侵犯了它的领地。四邻只剩下老弱病残,跑不动的,在苟延残喘。

    回乡后重新开始生活。又被县吏召去“习鼓鞞”,鼓鞞,军中所用之乐鼓。就是又“抓壮丁”从军了,不过这次是地方兵,在本州服役。“内顾无所携”,旧家园被摧毁,新家园还没建设起来,穷的渣都没有,再次出征,没有行李可带。近处服役,也要打仗,远赴前线,也是打仗。就一条不由己的命了。此时又回忆起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了,死后无人埋葬,以致委骨沟溪。人在绝望濒死之前,会想起已经死去的人。这是对社会对人生心死的不要死了。

    一枚小卒子,除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还能做什么呢?除了杜甫,有几人眼光注视到最普通最基层的人呢?某次在群里聊到三千万下岗人,某煞笔也是个普通人居然有高位的“觉悟”,说这些人中过不好的是个人原因。贱人何其多也。记得村上春树说过:若要在高耸的坚墙与以卵击石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永远会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这句话估计永不过时。愿路过本文的君子,把村上春树这句话放在心头,在权衡事物时不完全以此标准,但绝对不能扔的丝毫不剩。

    最后杜甫用了“蒸黎”两个字结篇,词典解释为百姓、黎民。但看“蒸”字,耐人寻味。

    写完读后感,双眼已噙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甫《三别之无家别》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pj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