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很不理解一种现象,有的姑娘长得那么漂亮,非要找一个有妇之夫,宁愿忍受周围人的流言蜚语、说三道四,而外界群众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这一点,图他的钱或者权。
突然想到了电视剧《都挺好》里的一句台词,苏明玉对他老父亲说“她喜欢你什么?喜欢你脏、喜欢你老、喜欢你不洗澡?”
其实,我们还没有真正走进这些人的内心深处,说是只图财富或者地位很片面,因为我们忽略了现在好多不缺钱、不看重地位名望的人,也是会去当第三者。
那么这是因为什么?我们也会和苏明玉一样发出质疑!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不能片面地看待。长大之后的现在得自我,是在建立在之前成长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基础之上。就好比建房子,现在的每一块砖都是建立在之前的每一块砖之上的。否则悬空搭建、根基不稳,不久以后很快建好的部分墙体就会坍塌,根本经不起外界的风吹草动。
所以我们看待热衷于当第三者的这些人群,一定要从她/他们的小时候说起: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3-5岁年龄段里,男孩会有恋母情结,女孩会有恋父情节,孩子会企图霸占自己父母异性中的一方,从而对处于竞争地位的另一方产生敌意。
如果此时家长不理解,或者疏导不及时,则会在孩子内心当中埋下阴影的种子,就算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由于把精力投入到玩游戏或者学习当中去,看似没事过去了,但这部分被压抑的能量会潜藏在内心,不断地积累积压,将来还会发泄出来,影响着他们思维,进而控制他们的行为。
这种情结就叫“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欧洲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以女孩为例:孩子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选择恋爱对象时,在恋父情结的驱使下他们会在同龄人当中去找父亲的影子,或者说父母给她曾经说过一些恋爱的标准,这些思想经过自己意识加工,就会内化形成自己的择偶标准。如果身边某位小伙子某个部分符合这一标准,对方同意后就会很快进入恋爱期。
但随着不断地接触,发现恋爱后对象并不像当初给自己的感觉,并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加上从小在3-5岁时父母没有处理好恋父情节的话,就会很快分手。
于是她就很有可能去找比自己大的已婚男性,来找到当初幼时在家中的情形,她想要和另一位女性竞争。她并不是有意迫害对方的家庭,而是想通过这种竞争来弥补幼时所承受的伤害或者缺失。
通过对这种缺失的弥补,自己才能从阴影中走出来,释放长期以来所压抑的能量。
但现实中却是,破坏家庭,遭受周围人的唾弃和指责。
所以,做为家长一定要学点心理学,了解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当我们遇到相应问题时,才能及时地进行疏导,发泄压抑的能量,孩子的下一个阶段才能走的更稳。
如果现在孩子出现严重后果,就不能把责任一下子推到孩子身上,因为我们应该负主要责任,这时一定要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听信外面的风言风语,从而以讹传讹。
这样做你会害了孩子。
----------结束语----------
头条/百家/简书同步
因为分享,所以更强!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