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28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28

作者: 艺凡会发光 | 来源:发表于2022-12-14 23:23 被阅读0次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第六章:桃园惊梦之再说刘备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让我们再说一说刘备。

    易中天:刘备与孙权有相同和不同。

    艺凡:相同点在哪?

    易中天:做人,会做人,广交豪侠游士。孙权也是会做人的。鲁肃前来投奔时,孙权给他母亲送衣服,送蚊帐,送生活用品,很像侄儿对婶娘。如此用心,可谓关怀备至。

    艺凡:那不同呢?

    易中天:与孙权拥有江东六郡不同,刘备一无所有。就连他的理想、目标和蓝图,都是后来诸葛亮给的,他自己则只有不甘碌碌无为的雄心。

    艺凡:那雄心是从哪里来的呢?

    易中天:不知道,但正是这股精气神让他坚忍不拔,一次次跌倒又站起。这就让人敬佩。大小军阀们看重刘备,则因为他在士族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尤其是袁绍死后,反曹拥汉的士族和名士,能够寄希望的也就是刘备了。而且,如果天佑大汉,刘备没准会成为光武帝刘秀之后的又一位存亡继绝的人物。

    艺凡:刘备知道吗?易中天:知道一点。因此,如果说在夹缝中生存的孙权打的是外交牌,那么,空手套白狼的刘备打的就是政治牌。赤壁之战前,别人扩大地盘,他扩大声望。结果许多军阀对他礼遇有加,刘备则在他们中间寻找机会。

    艺凡:前边说过,机会是曹操和孙权给的。

    易中天:对,就是赤壁之战,差一点命丧黄泉的刘备,反倒从此走上了帝王之路。这实在堪称天道酬勤,却也让他忘乎所以,这才犯下一系列无可挽回的战略性错误,包括痛失荆州和兵败夷陵。其实刘备原本知错能改。他自任益州牧以后,为了节约粮食抗旱救灾,曾下令禁酒。执法的官员雷厉风行,老百姓家里藏有酿酒的器具,也要抓捕归案,同样受罚。如此矫枉过正,自然弄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昭德将军简雍便提出批评。刘备就改了。实际上刘备气量不小。

    艺凡:怎么看出来的?

    易中天:发动夷陵之战时,偏将军黄权是主张小心谨慎稳扎稳打的。刘备不听,把黄权打发到江北。战败后,黄权的退路被阻断,只好投降了曹丕。曹丕说:将军家人已被刘备诛杀,朕为你发丧吧!黄权说:臣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他们也一定理解臣的苦衷,请陛下不要急于发丧。

    艺凡:黄权猜对了吗?

    易中天:对了,蜀汉执法部门确实提出了诛杀黄权家人的意见,但被刘备否决。刘备说:这次是朕辜负黄权,黄权并不负朕。然而刘备的小气也匪夷所思。

    艺凡:为啥呢?

    易中天: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都是一等的“名号将军”,赵云却始终只是二等的“杂号将军”。实际上刘备前期坎坷曲折,中期时来运转,晚年一错再错,不是命,不是运,也不是风水,而是时势。时势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只能是那个样子,刘备的建国之路也只能是“抄袭历史,剽窃邻国”。他的成功原本就在计划外,他的失败则应该在意料中。

    艺凡:刘备是时势造英雄,孙权是英雄造时势。

    易中天:刘备仍然可圈可点。他二十四岁从军,三十四岁起步,四十八岁翻身,五十九岁称王,六十一岁称帝,六十三岁病故,可谓颠沛流离多,一帆风顺少。但他从不气馁,也不偏执,这才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枭雄。临终前两个月,刘备做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最正确的选择和安排:托国托孤于诸葛亮。事实上,也只有忠诚、谨慎而务实的诸葛亮,才能呵护蜀汉那“多愁多病之身”,尽管这政权并没有什么“倾国倾城之貌”。且听下回分解,再说诸葛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so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