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岩书院楹联群第七期作业《六祖井》点评星岩书院楹联群第七期作业《六祖井》点评
星岩书院楹联群第七期作业《六祖井》点评
星岩书院楹联群第七期作业《六祖井》点评
星岩书院楹联群第七期作业
成联,题肇庆梅庵六祖井
点评:邓伟林(天伟之歌)
六祖井——是肇庆城区内最古老的水井,开于唐代,据说六祖惠能当年为方便灌溉梅树,用他的锡杖挖了这口井,后人称此井为六祖井。
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从韶关宝林寺(即今南华寺)返回故乡新兴,途中在肇庆城西一片山岗上留宿。看到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绝好,六祖感慨不已,于是在岗上种下梅花,以作标记,并留下一眼为灌溉梅花而开凿的井泉。后人为纪念六祖,于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在六祖植梅之地建起一座庵院,取名梅庵,又在六祖开凿的泉眼上修筑六祖井。
一千多年过去了,现六祖井就位于梅庵山门前东南侧,该井井壁为圆形,用青砖砌筑,井径1.2米,井深8.88米。
上世纪中后期,由于梅庵长期荒废,六祖井因井口被遮盖而不知所踪,其具体位置已无从查找。直到1978年,国家拨款对梅庵进行全面整治维修。在清除山门前平台的断砖残瓦时意外发现该井,这才使千年古井重见天日。但不幸的是井栏已经不知去向,井口以下两米井壁的青砖也大部份残缺。
为了再六祖井的风采,肇庆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用青砖补砌了上端井壁,又从民间回收到一个造型古朴的石井栏,该井样外径1米,呈八角形,内径37厘米,呈圆形,栏身刻有莲花瓣图案。井栏覆盖在六祖井上,虽不是同出一源,但搭配起来风格协调,可谓相得益彰。
六祖井因其与六祖惠能的渊源而享誉千年。时至今日,惠能大师开创的顿悟禅学已经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佛教流派,“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的思想有如一股清泉,使现代人能够洗去心中的纷繁杂乱,重新以平静的心境去面对生活。而今天的六祖井也仍然在源源不断地涌出清澈甘甜的井水,滋润着梅梅庵岗上的一草一木。
………………
1.
虽历千年,依然碧水滋寒蕊;
既无一物,何必清心惹俗尘。
评:
上联写井水育梅,下联写心洁无尘,既写景,又抒情,并使联意得到升华,总体布局不错。上下联一、二分句联意有转折,但通过二分句前两字的连接,使之转接顺畅,无痕迹。如果要挑剔,依然和何必这两个词,用得比较硬,读来有说教形式,不如换"无忘"与"何惧"。无忘一词,既可指井水无忘灌梅,又可指人们没有忘记六祖功德。何惧,即无所惧怕,即大无畏。佛教讲求明心见性,无所畏精神。既然心已清、心已空,又何来有尘呢?
虽历千年,无忘碧水滋寒蕊;
既无一物,何惧清心惹俗尘。
2.
心底流泉,润暖寒梅千里盛;
云根化气,吹香大地万年春。
评:云根,可指深山云起处,也可指山石,在这里指道院僧寺,为云游僧道歇脚之处。六祖行经此处挖井浇梅,使佛的种子在此处萌芽。一分句心底流泉,云根化气,用得不错,有禅意。但是,二分句似乎为对仗而对仗,特别是"千里盛"、"万年春",这些词落入俗套,省去更好。整联如能精简些会更佳。
心底流泉寒蕊润;
云根化气大悲生。
大悲: 惠能六祖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改后的联,既写井水滋梅之功,更颂扬六祖大悲之德,读来更有禅味。
3.
梅影娑婆开慧蕊;
井泉明镜不生尘 。
评:
娑婆,我们所居之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汉译“堪忍”。意即一个人要经得起磨练、善于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自由自在地生存。梅花经千般寒苦方能吐香,开出智慧之花。井泉如明镜,但在六祖心中,也是空的,无一物何来生尘。整体读来联意是不错的,布局也可以,但是对仗方面就有所欠。"娑婆"与"明镜";"开慧蕊"与"不生尘",这两组对仗都不工整。攻克好对仗关,就会是个有禅味的作品。
4.
月影暗香空色相;
泉源滋养大慈悲。
评:
单边七字的短联,对于对仗要求,是相对于中长联要严格一些。此作品中,"暗香"与"滋养",既不是上下对仗,也不能作为句内自对,所以对仗不工。整体读来,联意还是不错的,有禅味。
5.
甘露流恩藏地脉;
暗香浮动散天心 。
评:
此作品初看有禅味,但细读之下,有些词用得不妥。甘露流恩,不如甘露承恩。另外,"流恩"与"浮动"这组对仗不工。"散天心",也似是为"藏地脉"而凑对。试改动一下,看看是否顺畅一些:
甘露承恩藏地脉;
寒梅映月证禅心。
6.
千年寺院,幸有梅花名古刹
六祖甘泉,疑为悬镜照今人
评:千年寺院,即古刹,上联重意了。寺院,寺和院,都是名词,联合词组并列结构;而甘泉,甘甜的泉水,甘是形容词,泉是名词,是偏正结构,这组对仗稍有不工。还有"梅花"与"悬镜"这组对仗,也不工。现稍作改动,仅供参考:
风雨千年,幸有寒梅名古刹;
山岗一井,疑为明月照今人。
7.
梅花竞放惠能爱;
锡杖掘来井水浇。
评:
此联如讲述故事。我们写联,既要写出事件,更要写出感情。借景抒情,情出自然,方为佳妙。写联不宜平铺直叙,而是要用曲笔,用隐喻,不要过于浅白。一次读来,就知道全部,没有留下想象空间或余韵的联,是不成功的。试改一下:
千梅未悟三生事;
一井犹知六祖心。
俗客到这里观梅,只知花开花落,未能悟透佛教三生之事(前生,今生,来生)。只有古井,沉稳内敛,明澈平静,才能明白六祖的大悲之心。
8.
锡杖甘泉仁爱意,
寒梅素蕊祖师魂。
评:
格律无误,字面上对仗工整。但是,严格地说,上联锡杖与甘泉都是名词,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体;而下联中,寒梅与素蕊都是指梅花,是同一物体,所以这里是是字对而意不对。另外,联语读来显浅味寡,缺少了余韵。
9.
锡杖开泉,澄台甘露仁师爱,
寒梅插野,洁蕊冰心慈祖魂。
评:
此作品格律无误,逐字逐词去对仗,也很工整。但是,二分句表达不够精炼,例如写寒梅,用了洁蕊、又用冰心,就觉得浪费了字词。寒梅本身已有寒香,冰洁这些意象了。另外,"仁师"、"慈祖",这组对仗合掌了。按照作者原意,我稍作修改,使其精炼一些:
锡杖开泉行载德;
寒梅插野月明心。
行,即行为,作名词用。锡杖开泉,是六祖具有大善大德之举动。月明心,既是月映梅花,也是比喻六祖的心如明月般皎洁。读来让人回味。
10.
紫气东来,庵里犹传天乐曲;
红霞西涌,心中长念往生经。
评:
此联,对仗工整,造景佳。特别是用了紫,红,色彩之词;东,西,方向之词,增添了亮点,增强艺本效果。可惜此联联意与六祖井无甚关连,不合要求。如题目是写庵堂的,那就适合。
11.
山静尘清,古井泉常澈;
天高云淡,梅庵月又明。
评:
此联写景,景语暗藏情语,不错。但是古井与梅庵对仗不佳。虽然两词都是偏正结构,但严格来说,"古"与"梅"词性不同。另外,天高云淡,多形容白天景象,而"月又明",是多指深宵,时间上有所不同。按作者原意试修改一下:
山静台幽,井底泉常澈;
梅香风冷,枝头月正明。
台,指井台,或井台周围环境。
12.
梅庵挂月窥禅井;
檀越听经恋法门。
评:
檀越, 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此联格律无误,对仗工整,但有些跑题。仅从"禅井"一词提到六祖井,其余字词都与"井"无关。这样写主题就不太明确。
13.
一口井中藏世界;
半棵梅内结菩提。
评:此联套用峨眉山千佛禅院山门联"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意象,稍作改动。但我不建议这样操作,容易惹上抄袭嫌疑。写联要写出自己的特色,特点。
14.
梅庵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
六祖玄观,翠耸光连万壑云。
评:
观字有平仄两读。作为动词,观看,观赏,观心,是平读。作为名词,道观,念仄声。由于上联"玉井"是名词,那么"玄观"也应视作名词,仄声,不合。或"玄观"是另有解释吧,这词未能弄明白。如果解作"观点,世界观,则可作名词,是平声。不过这样的话,下联一二分句意思连贯不好。此井既然在梅庵,就不须再写上"梅庵"两字了。二分句"翠耸光连"读来生硬,似为应对"碧澄冷浸″而凑对。"千秋月"与"万壑云"这组对仗不错,景色也美。整体读来,不够精炼,而目内容过实,不够灵动。按原意精炼一下,试改为:
井中冷浸千秋月;
岗上忽来万里云。
万里云,隐喻梅花开时,有如白雪,亦如白云。"忽来"一词,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韵味。万里而来的白云,雪白轻盈,感觉是很美的。
15.
梅庵修佛性;
古井洗尘心。
评:
短联,对于对仗要求较为严格。梅庵与古井,虽然都是偏正词,但梅与庵,都是名词;古是形容词,井是名词。严格地说,这组词对仗不是工对。另外,联语浅白,内涵与余味皆不足。
16.
梅庵井迹融民意,
井水梅心济世情。
评:
梅字与井字,是有规则重字,增强了艺木效果。梅庵的建成与古井壁、井台的重修,既是官府(政府)行为,更是人民的意愿。井水与梅花,都体现了惠能大师慈悲之心。上下联联意都不错,不过,整体读来,稍觉浅白,引申不足。
17.
圆身立世古庵井,
净水滋梅佛道人。
评:
此作品上下联前四字对仗工整,但后三字"古庵井"与"佛道人"对仗不甚工,"古"是形容词,而"佛"是名词。另外,此联写得过于显浅,内涵与韵味有所不足。短联,特别要注重"神韵",要有余味才是佳品。
18.
衣钵此后无一物
岭南如今有源头
评:
这个作品,从联意上看来,有点禅意与味道,不过,个别词语词不达意。另外,平仄格律对仗都存在问题,权作"自由体"论吧。上联化用六祖的名句"本来无一物",衣钵有形而佛性无形。下联有源头,可指佛教所说因果之因。"有"与"无"作个对比,构思是好的,不过上下联用词不当,表达含糊。承作者思路,我作如下修改:
衣钵从来空念上;
井泉犹可觅源头。
一个"空"字,将有形化无形。一个"觅"字,写出了悟佛之艰辛。
19.
梅枝吐蕊禅机现;
井水流芳慧性生。
评:
格律无误,对仗工整。上联写梅,下联写井,这样的布局是不错的。上下联前四字,意境表达不错,整联读来由景而生情,有喻意。但是,"禅机现"与"慧性生"意思太过接近,即使不算合掌也是张力不足。可作如下修改:
新梅吐蕊禅机悟;
古井流芳祖德彰。
梅花岁岁开,可称新梅。井泉千载,可作古。新与旧作个对比。"悟"与"彰",一收一放,生动形象。禅机悟,是谁在悟,如何悟,俗客悟还是六祖悟,不写明,不点破,才能留有余韵。
20.
题梅庵六祖井
汲井浇梅,花开感念清泉意
传经渡众,民悟萦怀六祖功
评:
上联汲井浇梅,下联传经渡众,平稳布局,不错。一分句对仗也工整。但二分句,"民悟"一词,斧痕很重,应是为应对"花开"而凑对。"感念"与"萦怀",意思也过于接近,张力不足。另外,梅即花,众即民,联语有所重复,浪费笔墨,可更换其它元素使内容更为丰满。建议修改一下:
汲井浇梅,千秋感念清泉意;
传经渡众,一偈昭彰六祖心。
千秋,写出时间之长,恩德之厚。一偈,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偈语,昭彰了六祖大悲之心,至善之德。
21.
此地梅花冬艳丽,
何年庵井始甘甜?
评:
此作品下联设问,让人探讨,留有余韵。不过,上联"冬艳丽″一词,我觉得用得不太好。梅开时,通常在冬天,所以再用"冬"字就觉重复了意境。另外,梅花多以傲骨、高洁、孤标等去形容,用"艳丽"一词,感觉不太合适。"冬"与"始",对仗也不够工。为了增加禅味,我建议如下修改,仅供参考:
莫问梅枝多是叶;
须知庵井亦非台。
用流水句形式,一问一答,问与答,既是也如非,这样就令人思考与回味。为什么梅枝多是叶?一来,此品种梅花,叶多花小;二来,寺院常写一花开五叶,一花: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一花”;五叶:佛教禅宗发展演变的五个流派五叶。叶多,指佛教不断发展。庵井如镜,明镜非台,佛语让人回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