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星岩书院楹联群第十一期作业(匿名卷)题肇庆宝月台,点评:邓

星岩书院楹联群第十一期作业(匿名卷)题肇庆宝月台,点评:邓

作者: 天伟之歌 | 来源:发表于2020-08-24 11:56 被阅读0次

    星岩书院楹联群第十一期作业(匿名卷)

    题肇庆宝月台,点评:邓伟林(天伟之歌)

    点评老师作品

    题肇庆宝月台

    邓伟林

    宝地近湖山,日月星辉宜赏景;

    高台生气象,释儒道曰好传衣。

    ………………

    1.

    朗朗书声,楼台墨韵缘包拯;

    溶溶月色,荷盏馨香醉自清。

    评:

    上联写宝月台即星岩书院初址,是由宋朝名臣包拯创立;下联写的是宝月台夜景,月朗荷香,使人自然联想到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史一景,彰显出宝月台文化内涵。

    “朗朗“与“溶溶”叠字用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包拯是古代名臣,朱自清是现代著名作家,用两人的名字去烘托出宝月台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气息,运用名人效应,是借力的手法,值得学习。

    2.

    宝典辉煌光四海;

    月台璀璨耀五洲。

    评:

    这个作品有点似老干笔法口号体,内涵不足。虽嵌入了“宝月台”三字,但感觉为嵌而嵌,缺少了艺术感染力。在对仗方面,辉煌与璀璨,对仗工整,但这组词用得过多了,缺乏了新鲜感。“光四海”与“耀五洲”,近乎合掌。另外,“五”字是仄声,此处应用平声字。全联读来,四平八稳,但上下联联意未能拓开。

    3.

    土台夯筑征祥瑞,

    书院诞生旺孝仁。

    评:

    这个作品,上联写出了夯筑土台的历史根由,下联写出书院创立的意义,布局谋篇还是不错的。不过,全联写得过于浅白,深度不够,联意仅停留在文字上,余味不足。另外,“祥瑞”与“孝仁“可作句内自对,但“征”与“旺”,两动词用得不够准确,因而影响到后半句意思表达欠佳。

    4.

    岂止览湖山,台联宝月七星耀;

    最难为正直,此立儒庠一砚延。

    评:

    上联写出了宝月台的景色与讲述了历史故史。下联赞扬包拯创办星岩书院,使文脉流传。布局很不错,一二分句间的承接也不错,特别一分句,虚字运用到位;湖与山、正与直,句内自对不错。不足之处在于下联二分句,为对仗而凑对。”此立”一词用得不够好。另外,一砚延,意好却音感不好,特别是砚.延,太过近音。建议改一下:

    岂止览湖山,台联宝月七星耀;

    最难为正直,院启文风一脉延。

    5.

    读史辨前尘,自直臣重教,学苑枝荣,看千年古迹,人醉书香,地通文脉;

    登台观胜景,喜巨手铺春,端城蝶变,舒一轴锦图,秋盈宝月,夏灿碧荷。

    注:1、上联“直臣”,直言谏诤之臣。指包拯,《汉书·朱云传》:"御史将云下, 云攀殿槛,槛折……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宋康定元年(1040)年,知州包拯于城北宝月台创设星岩书院。

    2,下联“宝月”喻明月,南朝梁吴均《碎珠赋》:“宝月生焉,越浦隋川,标魏之美,擅楚之贤。”;丘逢甲《元夕无月》诗:“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评:

    上联写包拯创办星岩书院的历史意义与贡献;下联写今人登台观景,惊叹宝月台迎来新时代的巨变。布局谋篇非常好。长联内容丰富,景中融情。联中对仗工整,特别是五、六分句,领字后的俩四字句是句内自对形式,使整联的对仗更显灵话多变。

    中长联,在创作上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气脉与节奏。而这个作品,六个分句,554544句式,读起来感觉语感单调。一、二、四分句,第一个字都是动词,所以形态上也是单一。我建议将第四分句由五个字改为六个字,而且将动词调至句末,使形态与音律产生变化,使之丰富。试改动一下,变成554644句式,仅供参考:

    读史辨前尘,自直臣重教,学苑枝荣,千年古迹重寻:人醉书香,地通文脉;

    登台观胜景,喜巨手铺春,端城蝶变,一轴锦图正展:秋盈宝月,夏灿碧荷。

    6.

    楼榭尚存杨柳外;

    亭台半在水云间。

    评:

    联中文字写得很轻盈,但楼“台榭“、“亭台”,意思过于接近,使联语张力不足。杨柳外、水云间,这些词语也是熟语,没有特色。全联读来,感觉没有写出宝月台独特之处,此作品可用于各种亭台楼阁,属于“万金油“联。

    7.

    湖中无月星难亮;

    城外有山贼易来。

    评:

    这个作品搜集了筑宝月台的典故,写出了筑台的历史原因和筑台的初衷。全联字面对仗很工整,但是,除了对仗和上下联有关联外,联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贼易来”将整联意境降低了几个档次,使本应高雅的联变成了大白话,而且格调不高。

    8.

    城中补月星常耀;

    湖外移山水顺来。

    评:

    这个作品跟7号作品相比较,句式一样,布局也差不多,意境好了很多。上联的“星”,可指天上的星,也可指七星岩;下联的“水”,可指江河,可指道路,更可指财源。因为路通则财通。因为一字多义,所以全联读来也有一点味道。不过,这个作品也只是写了筑宝月台的典故,还欠缺更深层次的艺术加工,所以读来,言尽则意止。

    9.

    宝月高台耀七星,古郡钟灵秀。

    碧荷雅韵成佳景,端城气清馨。 

    评:

    格律有误。下联“清”字应用仄声。另外七五结构的二分句,不如五七式或四七式稳重。

    古郡,这里指端城,而下联又写端城,重复了。还有“钟灵秀“与“气清馨”这组对仗不太好,有点凑对。建议改为:

    宝月高台思古郡;

    娇荷碧水焕新天。

    10.

    高台宝月七星秀,

    碧水青荷半城馨。

    评:

    格律有误。下联“城”字应用仄声。此作品纯写景,景物繁多,写了台、月、星、水、荷、城。景多,要不觉堆叠,就要用连词或动词将各景物连接好。但我感觉这联有点散。上联高台、宝月、七星,三景物之间缺少气脉连接;下联也是同一现象。我建议改一下:

    高台月映七星秀;

    碧水莲开十里香。

    因为星、青、馨三字太近音,所以我换了一些字,读来口感更好。

    11.

    高台宝月今何在?

    碧水馨荷且自清。 

    注: 1.  宝月台古称补月台,是宋代肇庆旧城墙修建缺陷的补救之作,含星月相辉,地杰人灵之意。

            2.  经千年历史变迁,宝月台已不复存在,而宝月台塘香溢半城的近百亩碧荷也只剩些许。

    评:

    肇庆八景之一“宝月荷香”就是指宝月台塘,但相比于几十年前甚至更早,当时荷塘面积比现在大得多。或许忆里的荷塘与眼前所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而作者发出了感慨。上联设问,当年的景象何在?下联自答,世事沧桑,有种“珍惜眼前人物”的感叹。整体布局是不错的,这种一问一答形式,增添了联语的灵动性。这里的”自清”,除了含有清澈、澄明之意外,也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影子,令人遐思。

    12.

    争月色筑台承旨

    溢荷香添景与民

    评:

    上联是当年筑台的原因,下联是如今的美丽景色。前因后果,布局合理。上联争月色,写到视觉;下联溢荷香,是嗅觉。联语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观感受。

    这个作品是三四句式结构,非主流型。个人觉得联语写得如此婉约,用这种句式不太好。如将次序调一下,写回传统的2212句式,读来可能会舒服。

    承旨筑台争月色;

    为民添景溢荷香。

      13.

    补月连星荣古郡

    荷香柳翠秀新塘

    评:

    上联写出宝月台的历史价值与影响;下联写现今宝月台的美景。全联古与今作个对比,布局不错的。联中前四字运用了句内自对手法,后三字是上下对仗,这样全联的对仗就有多种形式,更灵活。联中的“月”与“星”,既可指天上星月,也可指补月台与七星岩,上联气势恢弘。下联荷在塘中,柳于岸上,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营造出广阔的空间。如挑不足,“香”字是气味,摸不到看不到,与“秀”字配合得不大贴切。

    14

    万朵泽芝摇翠浪;

    一轮明月泛金波。

    评:

    泽芝,即荷花别名。上下面联同是写景,上联写近景,下联写远景,营造出一个空中与水面的广阔空间,整体布局是很好的。不足之处在于“泽芝“整体作为一个名词,而明月,明是形容词,而月是名词,偏正结构,对仗就不是很工。如果我们把泽芝换成“红荷“,把明月换成“银月”,就出现了“红、翠、银、金”四种亮丽的颜色,是非常吸引眼球的。另外,“万“与“一”两个数字的运用,能使联语生动形象,增强说服力。

    15

    荷传文化儒书院,

    馆纪汉谋西石庵。

    评:

    上联“儒”字,是作动词用?还是作形容词用?个人觉得是为下联“西石庵”一词而强行对仗。荷传文化,荷是实物,用“传“字不妥。而且文化、儒、书院,三个词非常近义,没能将意境拓开。下联写汉谋纪念馆及西石庵的历史由来。全联读来,感觉过于平白硬实,只是叙述,欠缺引申,联味淡。建议改为:

    荷风有意香书院;

    玉兔无端忆石庵。

    玉兔,即月亮。将荷花与月亮拟人化,既道出书院环境优美,又细说沧桑。联语令人回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星岩书院楹联群第十一期作业(匿名卷)题肇庆宝月台,点评: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xn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