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曹保平导演最真实的作品,它早早就获得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推荐奖和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但是却被尘封了5年。没有色情,没有血腥,也没有涉及政治问题,它只不过真实的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青春成长中所遭受的残酷。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13岁女孩李玩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妥协,不断“懂事”的青春故事。
在“懂事”的过程中,李玩做出了一次一次的妥协,从而变成了父亲口中“长大了、懂事了”的好女孩。
李玩的第一次妥协是父亲强迫本来喜欢物理班和天文班的李玩选择了英语补习班,给李玩买了一只狗,李玩看着可怜的小狗,做出了妥协,接受了父亲对自己的安慰。处于对物理的热爱,给小狗取了爱因斯坦的名字。
第二次妥协是爷爷逛菜市场不慎把狗弄丢了,继母最后找来了条一模一样的狗冒充,全家一起演戏认定这就是原来的狗。在丢狗和找狗的过程中,李玩渐渐看清大人的世界,他们不仅听不懂自己的话,还试图用虚伪和谎言掩盖自己的过错。在父亲的暴力下,李玩妥协,并接受了“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人规则。
第三次妥协是父亲带李玩去滑冰场,父亲指着场上穿着黑色衣服的小男孩,告诉李玩,那个是她的弟弟。然后父亲抱着弟弟,带着她出席弟弟生日会,她作为家庭的一员,需要克制住自己的失落在场的那一刻。
第四次妥协是弟弟被假爱因斯坦咬伤,继母要求父亲把小狗送到狗肉店,而她哭着恳求父亲无果的那一刻。
第五次妥协是她在英语演讲失败后,面对表姐前男友表白的那一刻,她笑了笑没有答应,转身告诉自己“这样的事情还会不断发生”,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不断失去。而一个13岁的少女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接受事实。
第六次妥协是在宴会上叔叔给她夹了一块狗肉,她一定想起了丢失的爱因斯坦,被送到狗肉店的假爱因斯坦,这一个细节非常讽刺,但是她还是忍住所有的委屈和悲伤,吞下了这块沟通,并礼貌的说了声“谢谢”。
在一次次妥协,一次次的抗争无果后,13岁的李玩慢慢接受事实,逐渐成熟。
但是这种成熟是冷漠、压抑和服从。
导演曹保平接受采访时说,“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长大,一切就好像自然的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和李玩的成长一样,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并没有一个特殊的仪式,而是经常发生在成人看来一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能是一次选科、一次小狗丢了,一次约定,一句承诺,一个动作,很小很小,但是却在年轻苍白的心里烙下了一个肮脏和失望的痕迹。
让孩子适应和习惯社会规则,是中国式教育最核心的部分。但是,这样的教育也常常携带着伤害的成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没考虑到自己是谁,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被折断翅膀,灌输成年人的社会价值观。当他们真正走出社会,和别人一样时,却又要被怪罪过于平庸,没有出类拔萃。
对这一点的反思,电影的海报当中有这样一句文案:被剥落的是天真,留下的是青春。画面中父亲拿着工具,把孩子最初的彩色和棱角,雕琢成和自己身上一样的灰白和形状。
精神上的摧残是看不见的,但是肉体上的伤害,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
我的父亲对我们讲得最多的是他小时候放学回家烧火做饭打烂一锅粥,被绑在石柱上吊打的经历。我的哥哥们也曾经因为上网打游戏被抓回家关在房间里暴打一顿,甚至于我,从小对晾衣架和晾衣杆,怀着深深的恐惧。
在剧中看到李玩和父亲坐在车里,李玩问父亲他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父亲开始无声的痛苦,哪怕痛哭,也要用一只手掌盖住李玩的眼睛,不让她看到成人的眼泪。我在想那一定也是一段青春成长中充满痛苦的经历。
正如白岩松说过:“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这不是李玩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每个原生家庭的模样。
导演曹保平对电影这样阐释:“人太容易遗忘,并习惯规则。人类容易被成长的过程教化,所以我们要正视、反思过程中可能存在伤害的部分。”
或许,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长环境,但是我们可以从我们自己这一代做起,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有更多的包容性,不让我们青春的悲剧和伤痛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上演。
这应该是这部电影最为重要的意义了吧!
更多作者相关文章,请关注作者个人公众号: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683/335a5598ac8609a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