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斯坦·贾德费了不少功夫,把西方哲学从源头到近代的大哲学家都讲了一通。厉害的是,把他们的主要观点,用简明清晰的语言叙述了出来。
这一方面,需要巨大的阅读量。另一方面,需要对每个哲学家都有独到的见解。忽略情节结构的缺陷,从知识方面来看,这本书是很好的,尤其适合哲学入门。它有通到每个西方大哲学家房间最短的路径。虽然不够深入全面,但足以让你一览房间大概,再自己决定喜欢哪位哲人房间的装潢装饰。
我想说说休谟,这位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
他想厘清我们所有的观念,对上帝保持怀疑,以及避免成为对世界无动于衷的庸人。
在他看来,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是“复合”观念。比如飞马,世界上是否有飞马值得怀疑。但通过我们大脑的剪贴拼凑,将一对翅膀,以及一匹马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飞马这个观念。
也许这个例子有些远离生活。我再举个接地气点的,比如“男神”这个概念,在如今的社会它带着一点轻率和戏谑的意味,然而也不乏尊贵。首先它是由一个男性组成的,然后是一个“神”。神字代表着什么呢?它如今可以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地用在人的身上?在我们的印象中,“神”是一个至高无上,然而有待商榷真实性的词。但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尊贵,高尚,超能,脱俗”。
如果按照严格意义来说,极少人担得起“男神”的美誉。但我们知道,只要长得好看就能被称之为“男神”。这个词如今看来,是一个包装精美的廉价品。
休谟认为,一个思考模式必须从最基础处开始建立。
世间万物,没有一件事物是我们的心灵所创造的。我们心灵所做的,不过是剪辑师的任务,把种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创造一个虚假的“观念”。
休谟希望审查每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从哪种印象而来?遇到复合概念,他先找出这个概念有哪些单一概念共同组成。再加以批判,分析,并进而厘清观念。
比如桃花源,它在世人眼中是美好幸福之地。但它同样也是由不同单一印象进入我们内心,粉红色的桃花,桃树,青草,熏风,高山流水,以及陶渊明那首著名的《桃花源记》。
休谟认为,倘若观念或思想无法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经验,便是无法让人接受的无稽之谈。
休谟怀疑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人们心中一连串单一印象形成的符合概念,严父,白发,智慧,超能,善良。但人们从未经验上帝,也无法根据理性证明上帝。
休谟认为去证明上帝的存在,或灵魂不朽是没有价值的事情。在他看来,我们应该从复合概念中解脱出来,不要沉溺于虚假的幻象之中。包括以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也是幻象,所谓的自我认知不过是一长串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
这种论调和佛陀的很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休谟并非基督徒,也不是无神论者,而是不可知论者。
在生活中,面对屡屡发生的事情,我们便会产生习惯性的期待。每天早上起床我们都吃妈妈做的早餐,理所当然以为今天依旧。每年生日都收到好友礼物,理所当然以为今年依旧。每次遇到困难,好友都不遗余力地帮助,以为这次一样。
休谟让我们警惕这种习惯性的期待,它会让我们丧失对世界和生活的敏感度。甚至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休谟仍旧保持冷静谨慎的态度。
比如桌球桌上,一个白球撞击到黑球,黑球必定会滚开。休谟认为你只经验到黑球滚开,但并没有经验到它滚动的实际原因。你只经验到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另一件事跟着发生。但你并没有经验到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的原因。
我们看到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便认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但世上没有白色的乌鸦吗?或许只是我们未曾见到。
同样一个魔术,在我们和孩子们面前表演,我们会显得更惊讶。因为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知道让东西悬浮,手中变出兔子有多么不可思议。而孩子还处于对世界的认知当中,并没有对万事形成老旧的认知,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新奇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只鸡发现每天农妇来到鸡舍时,它就有东西吃。久而久之,它就认定农妇的到来与饲料被放在钵子里这两件事必然有某种关联。后来有一天,农妇过来割开了它的脖子。
在我看来,对自然界的某些情况有习惯性期待无可厚非,我每次扔石头,它最后都掉到地上了,扔一万次也是如此。我很难说,也许我只是未曾经验扔完石头它悬浮在空中的经验罢了。
这种习惯性期待对我们更深的警示体现在生活中,正如我上面举到的例子,在我们心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习惯性期待了。它们毫无新意,甚至才刚开始,我们既开始打哈欠——又和之前一样!然而真是如此吗?不是的。是我们双眼浑浊,脚步蹒跚,无力去发现和探索了。
孩子是最好的哲学家。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又有趣,东摸摸,西看看,没有成见,只是探索。
休谟的启示意义非凡。他带我们理清内心的观念,将所有的符合概念扔进火炉,付之一炬。所有的装饰花哨都被烧为灰烬,只剩下赤裸的骨架。究竟是真金实料,还是花架子?在这场焰火当中都会显出原形。
而上帝的证实与否,并不值得去为之努力。因为你无法从理性上去证明,也无法从感性上去经验上帝。它只能作为一个虚幻的复合概念存在于你的心中。或许给你带来了一点庇护的安全感?
习惯性期待则提醒着我们,对世界保持好奇,探索的精神。不要沦为对世界无动于衷的庸人。你有多久没为一朵雨后鲜嫩的花朵而感动了?也许你持着伞脚步匆匆,完全来不及驻足停留。只担心离上班打卡就几分钟了,这个月又不能拿全勤。
唯一令我感到遗憾的是,休谟太过推崇感情,而否认理性。他说如果讲究理性,那么我们在人口过剩的当今,觉得死掉几百万个人也没什么不好。正是感情让我们对无家可归的人施以援手。
首先,感情波动的确会引发行动,但我们的行为更多是依据理性的思考。我当然觉得无家可归的人可怜,但如果要对他施以援手,我会理性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我又能给予他多大的帮助?
世界人口过剩,理性就表现得这么决绝无情?死掉几百万人,你我凭什么不能是其中一个呢?理性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理性是全面思考世界问题,然后做出针对性的改善行动方针。它代表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不感情用事。人一多就搞死,在我看来倒更像反社会人格的感情用事。
理性和感情在我们心中相辅相成,偏袒任何一方我觉得都不行。如果用我们的哲学来比喻,两者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图。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失调。
上面的认知理解是从《苏菲的世界》中休谟一节得来的。这本书提供了这样的帮助,从大方面来认识一位哲学家,接触他的思想。就像在一个派对上款款而谈,说不上多深入,但你会觉得这个家伙不错,可以留个联系方式,日后多交往交往。
我知道很多人苛责这本书的情节安排。的确,看多了小说的我也很难忍受这种生硬别扭的情节。但是一个哲学家愿意编故事,让自己的内容尽量通俗易懂,已经是件值得发奖状的事情了。瞧瞧其他许多哲人,他们著书立说似乎压根儿没打算让人读懂。
伙计,别挑剔了!这本书好好读,会给你带来惊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