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6)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6)

作者: 清新空气Y | 来源:发表于2024-07-23 22:06 被阅读0次

读书笔记:

文字符合:夏,朴实无华。殷商文明却诡异而绚烂。诡异绚烂的殷商文明,青铜铸就,甲骨绘成。

正如罗马最宝贵的遗产是基督教和罗马法,殷商最伟大的发明是青铜器和甲骨文。尤其甲骨文,它就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从形状到精神都一脉相承。

的确,人类是"创造符号的动物"。符号,区别了自然与文化;文字,则区别了史前和文明。

以甲骨文为母体的汉字,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以及种族界限远距离传播的符号。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即便不知道它们的准确读音,也不妨碍明白它表达的意思。唯其如此,说着不同方言和语言的族群才有可能接受汉字传达的信息,认同以汉字为载体的文明。当年的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现代的中国人,都如此。

没错,如果不是用汉字书写,以古今语音之差异,我们将读不懂先秦诸子,也无法欣赏唐诗宋词。中华文明能够具有世界性,能够延续三千多年不中断,汉字功不可没。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圈也可以说就是汉字文化圈。日本学者甚至发现,在周代,较早较多地接触到铸有铭文之青铜器的邦国,都比较认同周天子的权威,情况相反的则态度冷淡。由此有了一种说法:汉字的魔力。

无论哪种文字,都天然地具有卓异的风格、艺术的品位和审美的意味。甲骨文朴拙劲挺,钟鼎文雄健诡谲,石鼓文厚重恣肆,尽显筚路蓝缕的草莽之气,开天辟地的英雄之情,以及初生牛犊的没心没肺。从商到周,都如此。这是一种"童年气质"。

同样的气质也体现于青铜器,这是商人的拿手好戏。夏代虽然有黄铜也有青铜,但商人掌握的冶炼技术显然水平更高,这才把夏人请下了 T 型台。因此他们的猫步,肯定走得铜光闪闪,铿锵有力,极尽炫耀之能事。炫耀什么?英武、富有、权威。

承担了这个任务的是兵器和礼器。兵器是杀人的,礼器则是吓人的。所以他们的青铜礼器上,满是妖魔精怪、牛鬼蛇神、魑魅魍魉,比如有头无身的食人怪兽饕餮,一头两身的怪蛇肥遗,一只脚的夔和两只角的虬,全都面目狰狞形象恐怖,不是"杀人不眨眼睛",就是"吃人不吐骨头"。这是一种"狞厉的美"。

是的,狞厉。但同时,又天真。如果说,面对仰韶文化的彩陶,我们呼吸到的是潮乎乎的生命气息;那么,殷商青铜礼器给人的感觉,则是杀气腾腾又嬉皮笑脸。其中有粗野,有蛮横,有霸气,有威严,也有顽皮和搞笑,甚至"某种真实的稚气",因为那毕竟是我们民族童年的作品。

文字是寻找城市秘密的钥匙,这要感谢我们民族的伟大发明,这个伟大发明就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优越的地方,在于能够保留最原始的信息,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而且,通过对文字演变的考察,我们还能发现历史的轨迹。这套"中华史"从第一卷开始,便大量使用古文字为线索和证据,原因就在这里。

甲骨文和金文告诉我们,国就是城,城就是墙。这显然是为了安全和安全感。但现代城市是没有墙的,这就证明人们还要自由和自由感。既要安全,又要自由,只有城市才能实现。

巫术在印度变成了宗教,在希腊变成了科学;图腾在埃及变成了神,在罗马变成了法。原始文化脱胎换骨。

看清了人家的路,也就看清了我们的来龙去脉。

中华文明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巫术没有变成科学,也没有变成宗教,而是变成了伦理和艺术,即礼乐。图腾则既没有变成神,也没有变成法,而是变成了祖宗。从生殖崇拜(女娲、伏羲),到图腾崇拜(炎帝、黄帝),再到祖宗崇拜,就是我们走过的道路。

换句话说,其他民族的身份认同,或者靠神,或者靠法,或者靠信仰,靠观念,唯独我们是"认祖归宗"。夏后启能废除禅让制,尧舜禹会变成夏商周,原因就在这里。从秦汉到明清,君主制坚如磐石,原因也在这里。

有了祖宗崇拜,才有了家国体制,也才有了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的三千七百年文明史。就连什么叫"中国",也得以弄清。所谓"中国",就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中心",夏商周则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他们前赴后继,不断探索,轮流坐庄,终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基础是牢固的,影响也是持久的。今天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那时,包括文字符号和文化心理,文明方式和核心价值。

因此,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哈拉巴、玛雅、波斯、拜占庭等先后毁灭、中断、消亡、失落的文明相比,也与不断更新的西方文明相比,我们的文明"超级稳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易中天中华史·国家》(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xd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