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看《被讨厌的勇气》,尚未看完,还有最后一夜的内容。
为了提交不出局作业,先把这几天的读后感发上来,看完后再总体整理下。
20191209
这几天在看《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一本很有名的书,我在上图好几次都没借到,碰巧上周六在姐姐家的书房里看到了,就借了过来。
目前看到第36页,但到目前为止的哲人的“目的论”让我很不舒服,太工具了。
其中有个例子,女学生,平时在人前容易脸红,得了脸红恐惧症,她来哲学家这里想要治好这个毛病,因为她现在遇到了喜欢的男生。但哲人给的判断是“女学生需要脸红这一症状,因为女学生害怕被喜欢的男生拒绝,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在他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自我逃避……”。
我觉得这个举例不对!女学生的脸红恐惧症是在遇到喜欢的男孩子之前就有的毛病,不是针对男生一个人的毛病,在女生尚未遇到喜欢的男生前她就已经有脸红恐惧症了,这个脸红恐惧症和男生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个故事的后来是这个女孩子和朋友还有男孩一起出去,男孩先向女孩子告白了,然后女孩子再也没拜访过哲人,哲人说“我也不知道她的脸红恐惧症后来如何了。但是,我想她大概不再需要了吧”。对于这个判断,我也是很黑人脸的。What?因为喜欢的男孩子和自己告白,自己的脸红恐惧症就好了?世界如此美好?WTF!
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哲人给我的感觉是辩论时的偷换概念。
20191210
今天在办公室看《被讨厌的勇气》,又有让我觉得不对的例子出现。
遭受父母虐待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逃学、割腕等;而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报复父母,让父母烦恼。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孩子是为了让父母烦恼才有问题行为的。
我很不认同这个观点,一个孩子被父母虐待,说明有些父母对孩子不爱,这种情况下孩子自杀是为了报复父母吗?有些人自杀是因为忘记不了过去的痛苦而自杀,而不是为了报复而自杀。哲人的这个观点真的无法认同啊~
此书看到现在,我认为作者的有些观点是很正确的,例如我们必须正是当下,踏出改变自己的步伐;例如人在人际关系中才会感到孤独,自卑等。但有些观点还是无法认同。
20191213
刚把第三夜看完,第三夜的主题我很喜欢“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里面的几个小主题都很有意思,“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对比前2夜,这一夜突然让我喜欢了。
人际关系
出发点:课题分离
目标:共同体感觉
额……第四夜上来就提出了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
我对于“共同体感觉”不明觉厉,但文章中说的“不能够表扬,也不可以批评。评价别人的话全部处于“纵向关系”,而我们必须建立“横向关系””这个很有意思。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想想“纵向关系”,可以感觉到:俯视,高高在上的表情,帝王眼神的感觉;“横向关系”则平等,大家都是人,没有谁不一样,这样就没有等级之感。
目前最后一夜尚未看完,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