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要有遭遇,有遭遇才会有更快的成长。但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不一定有自己的遭遇,那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培育遭遇萌发的土壤。有些问题学生,屡次教育屡次不改,有些老师甚至拿他们没有办法,究其原因是他们的道德人格没有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学生缺乏遭遇。曾经我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身材高大,爱好体育,但就是不喜欢学习,上课对他来说就是受罪,不是睡觉就是说话,搞得其它科老师纷纷投诉,我找他谈心,他说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一上课就想睡觉。我意识到这孩子光谈心是没有用的,必须让他遭遇一些事,让他内心深处发生触动才行。正好学校要开展队形队列比赛,我就让他担任体育委员,专门负责这场比赛。队形队列要练动作,体育委员小A(暂且这样叫吧)非常高兴,每天都刻苦练习,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很标准,在训练中,他严格要求每一位同学,哪个同学没有对齐,哪位同学脚没有抬到预定的高度,他都要一一纠正。在训练过程中,他就像一位教练,尽职尽责,从来没有抱怨,从来没有不满。要求同学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在体育场上跟在课堂上判若两人。最后,因为他的严格要求,刻苦训练,我们班夺得了年级第一名。当他在领奖台接过奖状时,泪流满面,他说,我现在知道了,任何一次荣誉的取得,都是千百次的努力换来的。
说起来也奇怪,经历了这次遭遇后,他整个人都变了,上课也认真了,作业也完成得很好,每天下午,同学们都走了,他还在班里学习。我知道,这次队形队列比赛,对他来讲是一次最好的遭遇,赛场上的刻苦训练,打开了他的生命状态,他内心有一股向上的力量,经历了这次活动,他感觉自己在成长,他重新对自己树立了自信。所以,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如果各种教育方法对他们没反应,可以尝试制造一些遭遇,让他们在遭遇中唤醒自己内心的良知,这必将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一环。
2021年春,我加入了新网师,由于基础薄弱,以前没有读过多少书,第一学期,跟着王小龙老师一起学习《教师阅读地图》,这本书对教师成长真是太有作用了,从这里我了解了许多教育新名词“如元认知、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等。第二学期我又跟着李镇西老师学习《教育写作》,第三学期我跟着郑建业、冯美娣老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每天我也很努力,跟着学友们一起听课、写作业,打卡,但感觉进步总是不大。今天啃读了郝晓东老师的”教师要努力创造遭遇,促进专业发展。“深有感触。这一年多进步不快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自己没有把专业发展当作内在的追求,仅仅追求表面的成绩,内心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来改变自己,还是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没有产生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的心流体验。
很多时候,内心是想坚持向上的,看到学友们的文章一篇比一篇精彩,我内心陷入了深深的自卑,我为什么不行呢?我的付出和回报怎么不成正比呢?自卑过后,我又进行自我反省,别人啃读、批注、画思维导图,作笔记时,自己是怎样阅读的?我只是读一遍过,有时候最多读两遍,根本没有达到啃读的要求。对阅读中的知识理解不深入,不透彻,所以写起来就没有深度和广度。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在阅读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浅表层的学习,是我始终徘徊不前的原因。
郝晓东老师说,要想真正的成长,必须要有职业信仰,不要汲汲外在的名气,要开启真正的取经之旅。时间是最公平的,只要你真正的付出,那就一定会有收获。靠近真正的高人,沉潜到经典书籍中去,用知性阅读的方法啃读一本本根本书籍在,修炼强大的教育教学能力,沉潜到教室中,沉浸到课堂中,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真正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小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