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很头疼,说自己的女儿五年级了,语文期末只考了78分。我问:那你看看问题在什么地方?她说:主要是粗心啊,好多会写的字写错了,会做的题也做错了。
我没有客气,一针见血的告诉她:我觉得,至少在语文来看,我不认为有粗心这么一件事情。可能所谓的初心,只是孩子给自己找的理由,或者是你找的理由而已。
朋友有点震惊,也很不解,说怎么会呢,比如说打扰的扰,孩子自己加了一瞥,考完试我让她再写,她是会写的呀。
我说:粗心真的只是一个幌子,举个例子,她自己的名字会写错吗?中国,这两个字她会写错吗?“我读五年级” 她会写错吗?所以呀,所谓的粗心是本质是孩子没有把这个字、这个词、这个知识点掌握牢固。她考试发现出了这样的问题,她为自己心理安慰或者家长为了给自己和孩子安慰,往往去找粗心这个理由,其实这都不应该是粗心背的锅呀。
朋友听了陷入了沉思,她反复叨念着我举的那几个例子,是呀,名字不会写错,中国也不会写错会,时而会时而不会的,那就是没有掌握好的呀。
后来朋友也接受了我的观点,她认为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每一天做作业都要带家长去催,包括现在放暑假了,也是每天催得不可开交,鸡飞狗跳。
我很惊讶,我说到了五六年级如果做作业还要家长去催,那只有一个问题,那也是家长的问题,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去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一年级是养成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孩子进入小学他们有着那种新鲜劲,也很好奇,那这个时候也是家长帮他养成习惯的最关键的时刻。回到家,洗手、喝水、做作业,这是我家小孩早已养成的习惯,所以到后来从来我们家没有出现过要去催他做作业这回事,他已经养成了习惯。就像一种自动化的思维,当他回来不自觉的他就会要先把作业做完了才去玩,这样心里也才踏实,家长也不会去追着屁股后面喊。好的习惯并没有那么难,它会像一个自动化的行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聊完天朋友有些失落,感觉到她压力有些大,我说多陪陪小朋友吧,孩子压力也非常大,他们也很辛苦,但是我坚信啊,鸡娃不如鸡自己,我们家几乎不太看电视,我回来喜欢跟孩子聊天,我也喜欢学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一学心理学,看一看各种的书,所以很自然的孩子每天也喜欢看书,周末他主动的要去图书馆,其实这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影响人格形成的几个关键的因素,分别是:生理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以及自我心理因素。放到习惯或者学习上是一样的,我们会看到对孩子而言极大的要素来自于生理,家庭,学校,童年的这经历,而这些经历来自于谁呢?但来自于做父母的我们啊。
所以我今天跟朋友聊天,我也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不要去责怪我们的孩子哪里出了问题,就像我们跟孩子说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那作为家长的我们更要敢于找自己的问题。孩子沉迷手机,那是不是家长天天刷短视频呢?孩子迷恋电视看网剧,是不是他的父母每天就在干着这些呢?当我们去责怪孩子没有好的习惯,不爱学习,粗心,邋里邋遢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真正的真实的看一看我们自己。或者这个时候我们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和解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