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深度思考?
看几个反面例子。
假如萧亮在5年内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记录了5000次,平均每天3次,每次他都活蹦乱跳,而在统计学上,5000个样本是很完备的数据,足可说明萧亮永远能活蹦乱跳。那么,他可以欣喜地说:“我获得了永生。”但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结论。
萧亮的情况和他邻居养的母鸡贝利有些类似。作为一只娇生惯养了两年的母鸡,贝利一直养尊处优,主人每天给它送饭,为它打扫鸡舍,而它只需定期施舍主人几个鸡蛋。于是它望着主人想道:“人类是鸡的奴隶。”时间来到第731天,主人的手又伸进了鸡舍,并把它揪了出去。两小时后,贝利成了餐桌上的一道菜。
“萧亮不会死”和“人类是鸡的奴隶”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都有成立的条件。虽然看起来有些荒谬,但人类的很多思考和结论都是基于这种通过统计学路径得来的信息形成的。统计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但也逐渐让人形成了“浅思考”的思维模式,在分析信息时总会忽视“时间尺度”,缺乏全局观。观察所得的信息必须加上足够长的时间尺度才有助于思考,某一段时间内单纯的数据统计,往往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帮到我们。
对于“浅思考”的表现形态,著有《黑天鹅》的美国知名投资者塔勒布举过一个例子:消防员们闲着没事干时,就会聚到一起聊天,久而久之,因聊得太多,对很多事情就形成了相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在局外人眼中则十分荒唐可笑。他将这种情况称为“消防站效应”。萧亮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显然已经和“消防员们”聊得太久了,他们“削足适履”,互相说服,达成了“可笑的共识”。
塔勒布认为,某些经济学家、新闻记者和行业权威的言论是有待商榷的。因为经济学家和行业权威以让人信服的姿态帮助人们省去了思考的时间,人们不需要自己掘地三尺就能得到答案;而新闻记者只提供让人兴奋或愤怒的信息。这些人的脸上都写着一句话:我已经替你思考过了。出现这样的情形,皆因我们正活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
在媒体打造的“权威”的鼓励下,人们做出的选择,可能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思考路径得出的结论都要糟糕。权威论和经验论一样,很容易让人们得出某种观点时觉得自己已经思考过了,事实上他们只是在问题的表面如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并未深入思想的底层。那些手握“真理”居高临下的家伙就属于这种情况。
人们习以为常的“浅思考”和“深度思考”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冤家。深度思考是看透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并做出正确决定的思维能力。它能够排除掉80%的次要信息,找到隐藏在事物表面之下的内在逻辑,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