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历史事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历史事件

作者: 幽兰香 | 来源:发表于2021-04-21 23:25 被阅读0次

辛弃疾的千古名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到了大量的典故,在这些典故毫无堆砌之嫌,反而让辛弃疾的多种情感表达的含蓄隽永,意义深长。

所以理解这里面的历史典故,了解历史人物事迹,就成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在这儿,把这首诗里面涉及到的历史典故和辛弃疾当时所面临的状况全部集录于此,作为资料进行保存。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古人事: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背倚海疆,北据曹魏,西抗刘蜀,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辛弃疾的囧事: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优胃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古人事: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出身寒微,后平定东晋内乱,建立功业,并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辛弃疾的囧事: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而自己却屡被贬调,遭遇坎坷,拆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古人事:刘义隆“自践位以来,好大喜功,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说北伐之策,好大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辛弃疾之事: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供停求退,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

“佛狸”是元魏拓跋焘小名。当年刘义隆北伐,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拓跋焘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佛狸祠。       

辛弃疾之事: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峰在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沧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之前。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原十小可以。炭水管者还报王日:“廉尚善饭;然与

之三遗矢(尿)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辛弃疾之事:f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韩侂胄一伙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历史事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it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