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有期脑洞题,“要不要为孩子定制完美人生”。最后果然是正方“要”赢了,否则我都要开始怀疑人生了。
我们来看这道题: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
看似开脑洞,却无比真实。我们家长啊,穷极一生,不就是在为孩子创造获得完美人生的条件吗?
否则凭什么这么拼命工作、努力生活?
为了自己吗?不是谁都能随便把生活过成“童童有爸爸,我要找的是自己的伴侣(王菲语)”,活出拥有这种完全独立人格的人生。
普罗大众为人父母之后,本能地开始为孩子奔波,为孩子而活。
虽然为他人而活,看似不像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正是有了孩子和家人对自己的需要,人生才显得温情脉脉。
比起自己,更想守护孩子,哪怕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那就是父母的天性啊。
傅首尔有句话说的好:“中年人挣钱有什么用,不就是牵着孩子一起踏踏实实装B吗。”
对,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
人们本能对“定制孩子完美人生”有抵触,是因为“定制”貌似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
对,是谁都不喜欢被左右人生,但是谁都期望完美人生啊!完美人生之所以完美,是因为完美包含了自由啊。
既然抵触“定制",那我们换个词好了,换成"创造"。
现实里,家长刻意给孩子营造出来的相对完美的生活,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等家长有心无力、再也掌控不了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从高处跌落,然后摔的更狠、更疼,甚至一次性补上之前父母辛苦为TA抵挡的所有痛苦。
既然假如能把这个唯一的风险都规避了,凭什么不选?
少走弯路,一步步走向完美人生, 恐怕孩子自己做梦都要笑出声呢,当然要选给孩子创造啊。
既然坚定了要给孩子完美人生,那么我觉得这道脑洞题,剩余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会让我们好好考虑一下,到底什么的人生才是孩子的完美人生。
顺便反思,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目前所想象到的然后提供给孩子的完美人生,真的完美吗?
何谓完美人生?姜思达说的对,如果随随便便就能从完美人生里面挑到毛病,那不叫完美人生。
我理解的完美人生跟马东所说的“命好”基本一致,完美人生不是屏蔽了一切阻碍,而就是简单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逾矩好解释,就是身在道德法律、公序良知的基本人类框架之中(即人格健全)。
那从心所欲呢?就是自由啊,就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
能够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尽可能体验想体验的感觉,而不留遗憾。
可以懂得人间辛悲,但不必亲自品尝人间疾苦。或者经历挫折,但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不就是想给孩子创造的完美人生吗?
一举两得,于孩子:没有他人的期待,随心所欲,活出了自己;于家长:孩子获得了理想人生,父母很欣慰。看似悖论,但殊途同归,皆大欢喜。
每个阶段的完美标准不一样,可以随心所欲选择,就是完美了。
比如七岁或更小的阶段,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像傅首尔儿子一样,随自己心意,穿上价值35元印有铠甲勇气图案的鞋子,就是完美人生了。
少年,学习认知的时期,遇到的教育是如陈铭所说的,“教育的客体不是孩子,而是环境”,给予充足发展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开放,不管TA开成怎样的花,家长都为此鼓掌。这是这时期的完美人生。
长大了,风华正茂,如臧鸿飞的朋友那般,珊瑚要灭绝了,想去看就去看了,不用操心房租问题,这是此时的完美。
工作了,如马东所言,不是没有难度,但最终往往能够得到好的结果。
这才是完美人生……
这个话题,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点,是陈铭所提到的,其他辩手陈述观点的时候无意间折射出来的一个问题:家庭教育的本质,好像就是人生观的复刻。
比如范湉湉小时候被妈妈打,等自己有孩子了也想通过打孩子来教导自己孩子;
再比如柯洁,他父亲爱围棋如命,耳濡目染下他走上了职业棋手的道路。
这两个例子,我想说,对于前者这种明显不好的复刻,难道不是避免这种宿命感,才是孩子该有的完美人生吗?
对于后者,则顺其自然了,柯洁之所以成为世界围棋第一人,自然是因为学棋的过程中爱上了围棋。那么比别人更早得到围棋启蒙,这本身就是一件幸事。这种复刻,未尝不可。
最后,说说遭遇的有些人生挫折真的有用吗?
偏偏不选我爸让我读的专业,到了刚毕业那会儿,我曾经穷困潦倒到交完房租,充过公交卡后,兜里只剩下五毛钱。还差十天才发工资,只好靠透支信用卡买饭吃。
相比贫困山区的孩子而言,这也许不算什么心酸的经历,但这样的挫折,我不想我的孩子也经历一次。
命好,终其一生不懂这样的挫折,又何妨?
相对的,我有个大学同学,她从来没买过麦当劳咖啡以外的任何产品,因为认为那都是垃圾食品。
有些人觉得没有垃圾食品的味蕾不完整,但她身材匀称、健康无虞,性格阳光,深受大家欢迎。
她想毕业之后出国留学,唯一的障碍是英语没学好,于是连续补了半年一堂一千多人民币的课(补习班简直抢钱啊)。最后果然如愿以偿,去了英国读研。
她想得到的,从来不需斤斤计较。这种随心所欲的完美生活,不正是我们拼命想为孩子创造的吗?
(图为《奇葩说》截图)
本文未经授权不可转载,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