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不见,这老兄成熟了——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有感
晁若愚
有一天,我去电脑城看电脑,听见了一首歌,长安十二时辰。名字有点怪,但觉得很好听,旋律舒缓,古雅优美。于是回去搜来听。发现原来是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歌词也古典,我以为是当代哪个骚人写的,原来是我喜欢的大诗人李白。看来我这个文学青年也快要变成伪的了。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看这部电视剧。本来,对于现在的历史古装剧印象不是很好。好的电视剧也有,但比较少。电视剧我一般也很少看。其实,我很喜欢历史,追慕古风,一直期待有这么一部或者一类历史剧,就是尊重历史,不瞎编乱造,但又有好看的故事情节,反应世态人情,沟通历史与现实。要知道,历史是有趣的有魅力的有意义的。但这方面的电视剧太少。一般认为电影的品质高一些,但这样的好电影也很少。之前陆川拍的《王的盛宴》我觉得就比较好,很合我的胃口。
电视剧呢,也有一些,但都是老的,比如老版的《四大名著》,还有什么《宰相刘罗锅》。看看,我的要求并不高啊。现在看得少了,因为看过一些,实在无法卒观,瞎编乱造,弱智垃圾,只能是哄小孩看的。我上初中的时候就不看这种东西了。
不扯远,话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看这部电视剧。一开始看到的是宏大华美的画面和灵活亲近的镜头,仿佛让人置身唐朝。但这还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这是技术层面。能做到这一点的影视剧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我心中的好的标准,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不可缺少的。我接着往下看。我一边玩手机一边看。我看得不是很认真。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外表华丽而内在平庸的电视剧,不需要我动脑子看。但我发现我好想错了。因为我看不懂了。一些人物台词我不仔细听就听不懂,而且这些台词还很耐人询问。我感到这不是一般的平庸之作。当我看到第三集的时候,我已经被吸引住了。当我看到原著是马伯庸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是这老兄干的啊!
还记得最初读马伯庸的文字,是他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风雨洛神赋》。他在翻找历史资料的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推理,解开了自古至今未被人注意到的历史秘密。他写的那么证据确凿,起码是自圆其说。不能不使人佩服,感叹他对于历史资料的深入研读以及对于人情世故的深刻体察。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大学历史教授写的历史散文,不是头发白花花的老爷子,也起码是个久经磨炼的中年人。没想到是和我同为80后的一个老兄写的。
后来,我辗转职场、漂泊不定,在别人眼中可能很傻,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确实傻。我反思,觉得自己的傻都是因为看书所致,尤其是那些无用的文学书。于是不再怎么看这些无用之书了。自己心中的作家梦也因为自己的懒散和环境的困顿而淡薄了。对于文学圈关注的少了,不像读书校园时期。对于马伯庸这个名字,也基本没有关注。几年前在图书馆闲坐,偶尔看到他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写的游记,随便翻翻,觉得也不过如此。出了点名,自然有出版社找他,什么书都可以出了。
但当我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我越看越惊叹这位老兄的才华!没想到他已经成长成熟了。也深深感叹自己没有坚持而似乎沉沦了。
不闲扯,说说这部电视剧吧。正如很多网友所说,这是一部结合反恐与党争的历史剧。当然,这是就其故事内容简而言之。它故事情节紧张紧凑,环环相扣,多条线索并进,看得我都放不下了,连上厕所都是跑步前进。从中午到下午再到晚上再到凌晨三点,我一口气看了二十集,实在是瞌睡了,才不看了。到了第二天,因为约了朋友去秦岭山里游玩,但还是挂念故事下面的发展走势,回味那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配乐还有耐人寻味的台词。
通过一些人物台词,我感到马伯庸或者说电视剧的制作者是有野心的。他们要拍出一个雅俗共赏的历史大剧来。他们似乎不仅仅要给大家讲述一个好看的故事,更是要告诉世人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精英们那些社会高层们,一个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别看外面的热闹繁华,那只是表面,一旦危机爆发,很快就会崩溃。比如这样的一些台词:“很多男人说的和做的都不一样,我希望你不是。”“你真的是为百姓吗?”“如果你只想做个好人,就别在官场混。”……
任何对于历史的解读都难免会渗入作者的一些思想,或者说是当代人的思想。历史如果不能为当代现实服务,那么历史不过是好看的故事躯壳罢了。就像张艺谋拍的那些历史电影,不尊重历史事实(也就是瞎编乱造),也没有现实关怀(也就是没有思想内涵),剩下的就是华丽的画面和看似曲折的故事(这不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应该干的)。
马伯庸,这位老兄,做到了这一点。我很佩服他。他也说,迎合大众是不会写出好东西的。我很赞成。这才是真正艺术家的创作态度。我马上买了他的书,希望看看。我知道,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是没法比的。我曾说过,文学是老子,影视是儿子。好的影视都要依靠好的文学。我想,马伯庸应该不会让我失望,应该不会让我觉得不过如此。这应该是他认真创作的大部头作品。我查阅了百度百科,才知道这老兄这几年写了很多大部头的小说。
嗯,我得好好读书写作了。
���n��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