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本剧两幕互相重叠,几无新意。在我们常人眼里其实什么都没有。然而正是这种虚无却暗喻出更为真实的存在——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鲁迅先生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表面看似乎就是废话,然而本着情感还原,感性共鸣,尝试从解“字”到解“情”的跨越,结合鲁迅当时的生活实际与心情,就能领悟出另一番意境了。
这种表达写出了鲁迅的心境,目光先看到一株,然后看到另一株,特别像一个带有审视感的摇镜头,在这个镜头之下,一切相同的事物都具备自身存在的独立意义。同时也更能隐喻鲁迅孤独而悲壮、彷徨而执著、虚幻而清醒的内心世界。也表达出因《新青年》团体散掉后,他感到苦闷、孤独,仿佛“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心境。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2010年6月2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建议删除中学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理由是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且翻越月台的样子不好看。建议一出,引起网络大骂12年。
这是典型的不懂得情感还原。将阅读仅仅锁定为解“字”。《背影》中关于父亲翻越月台购买橘子的描写正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描写,充分显露出伟大的父爱,从而也表达出朱自清对被爱的理解,进而将父子多年隔阂化为灰烬。
只有学会共情,懂得还原,才能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意,从而汲取智慧的力量。从这种角度来说,在《等待戈多》的戏剧创作中,正是通过“虚无”表达出一种更为真实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