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易碎品,稍不留意就阿弥陀佛了。好在中国人讲究一个“慎终追远”,有人死去时总要吹吹打打、咿咿呀呀,美其名曰“送终”。可死则死矣,总还有些事要来了一了的。因为死去,对所有人都是最后一次。
1
莫言在《檀香刑》里写到,东北乡有人被判了死刑时,要由最亲近的人来行刑,行的又是极其惨烈的檀香刑或者凌迟的刑罚。
书中写到行刑者一点一点让将死者死去,刀割或者木剑穿肠都会让将死者在生死之间不断徘徊。不到应死之时还要喂给将死者参汤续命,最终将死者甚至会眼睁睁看着自己身体里长出蛆虫来。这样的死何其惨烈,但这样的死去又像极了一种表演,一种至亲的人帮助之下,让死者英雄般荡气回肠的死去的最终表演。
你以为这是个例,听听故事里的人物的名字,赵甲、孙丙、钱丁……作者所说的真的不是如你我一般的赵钱孙李,甲乙丙丁吗?而当一个普通人死去之后,至亲的人们首先做的,不正是如我们在一开始所说的那样,邀了十口龟兹(唢呐类的乐器)、唱着全本老戏,让旧时的三老四少、亲戚邻里,在一曲曲乐声和演义中送亡者最后一程吗?死亡不再是一次罹难,而成为人生至此终结的最后告别。只此一场,绝不加戏。
2
死去原是慎重的,杀人的又怎样呢?《投名状》结尾处,姜午阳要杀结义大哥庞青云,竟也杀得一波三折,曲曲折折。
结义时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三个人发誓,“外人乱我兄弟者,我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我必杀之”。姜午阳发现大哥庞青云与二嫂莲生有染,认为莲生乱我兄弟,是导致兄弟失和的根本原因。于是谨守誓言,杀了二嫂莲生,事后突然发现大哥已经设计害死了二哥赵二虎,他只好痛下决心,要杀死大哥。
但兄弟二人拔刀相见时,姜午阳才明白多年来一起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真的要杀死对方谈何容易。这扎心的感觉,老铁你可明白?彼时庞青云正要赴任两江总督,而义弟姜午阳要执行结义时立下的誓言。两人当街对垒,你一刀、我一刀,你来我往之间,也不知是为了杀人还是为了被对方杀死。又或者死在对方刀下才是当时最好的一种解脱方式。
突然姜午阳发现对面屋顶之上,两只火枪正对准大哥,惊愕之间,庞青云已经中弹。姜午阳立刻大喊起来,喊的内容却是,“杀人者姜午阳,杀人者姜午阳。”
这一情节初看迷茫,再看时才明白姜午阳的用心:庞青云一心想做于朝廷有用的封疆大吏。但愿望达成的日子里突遭变故,还死于朝廷才会有的火枪,朝廷对庞青云的不信任昭然若揭。
如果让庞青云明白他是死于朝廷大员的猜忌,那他将要带着怎样的绝望离去?为了让庞青云带着两江总督的梦死去,“杀人者姜午阳”的叫喊几天成了结义兄弟可以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让一个人如何死去,实在大有所谓。
3
有的人不得不死,有的人则甘心赴死。岳飞矢志抗金,在对金作战的过程中,他不仅要时刻面对战场上的刀剑和兵锋,更要时刻防备来自后方的暗箭。一路走来,他越是接近最后的目标,就越是受到来自后方的猛烈中伤。到了最后时刻,岳飞即将挥师直捣黄龙,偏安一隅的君王却发出十二道金牌催他班师。
岳飞选择了独自回朝,一众将领纷纷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以身赴死。但岳飞明白,死则死矣,所谓以身报国本来不就是不计生死的吗?所以当预见到死亡将要来临时,他坦然领受,丝毫不曾闪躲。
后来我们都记住了他这位以身赴死的英雄,是否有一个我们险些忽略的原因,就是我们钦佩他甘心于死的态度,这样的死是有余味的。我们品味了千余年,依然会拜倒在那一份精忠之下,满目悲凉。
里尔克死后,茨维塔耶娃在给他写的信中说“亲爱的,既然你死了,这就意味着,不再有任何的死和你有关……。”既然对所有人来说,每一次死去都是最后一次,烦请慎重些,因为这里不彩排,更没有重来。
END
在简书的世界里,有人假装正经,有人假装不正经,来晚了,我只好假装假装。
来来来,我是努力更文的任直行!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5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