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大厦“双子星”遭到两架商用飞机的恐怖袭击,一瞬间被夷为废墟,死亡3000余人,称之为“9.11”。22年之后,山三退休了。
一直盼望着退休,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望着人生第二个“春天”的到来。真来了,却傻了眼。原来这“春天”的到来,也不全都是美好。其一,乍寒还暖,忽冷忽热。其二,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其三,桃花开了又谢了,落英缤纷,徒增伤感。其四,“……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五,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空闲时间,如何耗尽这“美好”时光成了“火烧眉毛”的要紧事。
在“坏毛病”中浸淫了几十年,犹如吸了几十年的鸦片烟,要戒掉,谈何容易。即便“疯狂”地写东西,乱七八糟地写,想以此冲淡,甚至忘记,但深入骨髓,要戒掉,刮骨疗毒,其痛无比,其苦无比,如丧考妣。仿佛那是朝圣的“圣地”,不去一次,浑身痒痒,难受极了。人在家中坐,那“哗哗”的声音犹在耳边汹涌澎湃地响,大海的波涛似的,“哗哗— —哗哗”,从天边涌来,气势磅礴,八月十五,钱塘江的大潮呀!想去看看,心情急迫,猫爪抓心挠肝……真去了,那“潮”也不一定好看。丰子恺在《钱江看潮记》一文里说,今天特为看潮而来,不意所见的潮不过如此而已,真觉大失所望。但又疑心自己的感觉不对。若果潮不足观,何以茶楼之中,江岸之上,观者动万,归途阻塞呢?其实,这“潮”足不足观,也要看运气,有时候好看,有时候不好看,跟“受灾”图差不多。
曾经雄心勃勃,把家中所有的书清理一遍,古文书,白话文书,诗词歌赋都翻出来,值得晒的都晒一下,不值得晒的扔掉,或者当废品卖了。但一翻,几页下来,那些年少时叫两眼发光的文字忽然变了,不再温柔,不再可爱,“年老色衰”,“满脸皱纹”得像黄土高原上的沟沟壑壑,没甚可看,睡意倒像钱塘江潮成一线天一样涌来,上下眼皮打架,“呼噜,呼噜”地歪在一边了。其实,“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想从新拾掇起从前的读书劲来,并非容易。一方面,精神头大打折扣,已过耳顺之年的人不复当年勇。一方面心浮气躁,“平心静气”已像几十年前心仪的女人一样,“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还有一方面,忍受“孤独”的耐心大受考验,毕竟人是群居动物,你想别开生面,过“独狼”生活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冰天雪地里独自开放,其勇可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并非人人做得到。“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算是入木三分刻画了梅的习性。那不是一般的人受得了的,山三更加了。
找到了你热爱的事做,且是终生挚爱的,并非一时冲动,头脑发热,或叶公好龙,你才拥有真正的幸福。多少次憧憬:早晨起来读诗读文,累了再动笔写“作业”;午睡起来再读诗读文,循环往复,日复一日。去繁就简,至拙至美。但是,这憧憬尚未付诸行动,这“彷徨”与“迷茫”却像毒蛇或“火蛇”尾追而来,追得你喘不过气来。每日在屋里犹如困在笼中的猛兽,“困兽犹斗”,一颗不安分的心促使你在不宽的地方打转转,坐立不安:一会儿临窗而立,一会儿看手机,一会儿瞧着电视发呆……如何学会与“孤独”或“寂寞”打交道,做它们的真心或铁杆朋友,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一蹴而就的事,学问大得很呢!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倘若没学会,会是怎样呢?不堪设想。还是沉下心来,慢慢的去学,即便比较迟顿,愚蠢,只要去学,“开卷有益”,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没必要去凑热闹,也没必要再去找什么人生的舞台。“寂寞开无主”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事情。着急也没用,无论如何,前方都是“屠宰场”,迟井早进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