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川大女研究生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事件起因是女研究生在地铁上误认为大叔偷拍她,即使与大叔确认过并没有偷拍,女研究生后来还是在网络散播谣言,随意给大叔贴上猥琐老头的标签,诅咒他出去会死,对大叔进行侮辱和诽谤。
经地铁视频发出,人们才得知事件的真相,而始作俑者女研究生态度嚣张,自视甚高,与网友互怼,声称自己是研究生,不需要别人来教自己做事,还扬言网友有本事也上个研究生再来教自己。
除此之外,女研究生还指责校方没有帮助自己。
女研究生从始至终都在责怪他人,怪罪网友没有学问,不配指责自己;怪罪大叔,即使大叔清白,还是被贴上了猥琐老头的标签;怪罪学校没有站出来为自己出头。
她没有一丝的悔意,甚至被众多留言网曝,她不得已道歉,也是言不由衷。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不得不去探究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
英国作家培根说:
“为了要替自己煮蛋以致烧掉一幢房子而毫不后悔的人,乃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利己主义,是不可忽略的人性,也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今天要分享的书籍——东野圭吾的《放学后》,它讲述的就是人性的丑陋面。
01死人才不会泄密--两个女生的杀人计划
开篇主人前岛3次险些被杀害,被人推向电车月台的铁轨;洗澡水时遇到白色电盒子,若没有安全开关,险些被电死;走在教学楼底下,花盆意外从自己正上方掉落。
每一次意外都险象丛生,前岛3次走在意外边缘,他得出一个结论:有人要杀我。
接着,村桥、竹井被杀,而前岛又是直接的目击证人,不得不又再次加深了他的想法:有人要杀我。
然而,随着事件的一点点推理,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凶手真正要杀的人从来就不是前岛,设计种种想要杀害前岛,无非是用这个想法去误导警察,为了隐瞒真正的杀人动机。
前岛问惠子:“杀人……你没害怕吗?”
宫坂惠美自慰被刚好巡查的训导主任村桥和体育老师竹井意外看见,她羞于见人,选择自杀。
惠子得知真相后,为了帮助好友宫坂惠美隐瞒真相,二人开始了计划杀人事件,最终村桥和竹井也在她们的巧妙操作下,被杀害,且未被警察察觉。
亦舒说:
“原来一件事情的真相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
有些事情就像一根扎在心里的一根刺,拔出来会流血,扎在心里一触碰就会隐隐作痛。
就像《白夜行》里的雪穗,小时候被亮司的父亲强奸,亮司不惜杀害自己的父亲,守护自己的女孩。
至此,亮司一直生活在黑夜里,为雪穗铲除一切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助她一步步走向辉煌。
书中的最后,亮司死去,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
死人不会说话,但不管是《放学后》的宫坂惠美,还是《白夜行》里的雪穗,她们为达到目的设计杀人时的缜密与果敢,不免让人唏嘘。在她们看来,真相被揭露后,需要承担的后果,无疑是比杀人更可怕。与其被人杀,不如主动出击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杀害。
02不想承担做父亲的责任,要求妻子堕胎
前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给学生上课,被称为“机器”,他冰冷无趣;在3次险些遇害,确信有人想要杀害自己,他选择尽量少些外出,当一个鸵鸟,不接触就不会被伤害,他做事逃避;在得知妻子怀孕,自己还未做好当父亲的准备,果断让妻子堕胎,他缺乏责任心。
主人公前岛并不是一个有着太多高尚品德的人。
在妻子怀孕这一事件中,前岛不断反问:明明做好防护的,怎么会呢?他接受不了事实的真相,对于意外来临,他纠结于怎么会这样?
他不管妻子的哭声,要求妻子去堕胎。
前岛的意思是自己还未做好当父亲的准备,且当下的收入也不足以支撑养孩子的开支。
尽管如此,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孩子也是两个人的结晶,但前岛以一己之见决定了孩子的去留。
俗话说:“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治愈的良药,它可以疏通障碍,清除误解,抚平伤痕。”
前岛的决定不仅带走了妻子肚子里的孩子,还带走了妻子对自己的爱意。
在做决定以前,前岛如若与妻子开诚布公地交谈一回,同时考虑妻子的意见,他们的婚姻或许就没有那么快结束吧。
东野圭吾在人性刻画上,一直都是复杂且多面的。
《祁念守护人》这本书里的优美察觉父亲定期与一名女子来往,疑心父亲出轨,跟踪父亲。
故事的最后,父亲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家庭的事情,而是为了去接收哥哥给母亲寄托的念。
真相揭开的同时,也是一个完整家庭的保留,不然,说不定世间又多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人们习惯于以“我认为”的思想去思考并做决定,常常忽略了家人的感受,而恰恰是这些感受,最后导致了悲剧。
婚姻本身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契约,这份契约的能够长期进行下去,需要的是双方的配合。显然,前岛只想享受婚姻带来的便利,忽视了婚姻附带的义务,因此,当妻子对他不再带有任何情愫之时,就是他们的婚姻走向末路之日。
03出轨的妻子,为了与情夫终成眷属,设计杀害丈夫
前岛的3次险些被杀害,以及村桥和竹井的被杀之时,前岛都是直接目击证人,这5次的有人想杀前岛都是被人利用,目的是转移警方的视线。
当前岛告知妻子裕美子有人想要杀害自己,并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裕美子,裕美子立即伙同情夫(也就是自己所在超市的经理芹泽),设计了一场杀人事件。
一开始,裕美子计划开车把前岛撞死,不幸的是被曾经爱慕自己的阳子所救。
前岛的5次险些被杀都是被利用,都是自己的假想,最后两次,才是真实的有人想杀害自己。
在故事的结尾,前岛放学后喝得醉醺醺,在走路回家的路上打电话告知妻子自己的状态。
打完电话后,那辆曾经想要撞死自己的车下来一个男人,手里握着刀,向前岛扑了过来,一下子击中了前岛的腹部,前岛两腿一软,倒在路上。
前岛在路边挣扎,这时,车里有个女人在叫“芹泽,快点。”
前岛听出了声音是裕美子,很快,车门关上,车辆离去。
前岛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不禁问自己:裕美子会杀我吗?
回答是:也许会。
就如书中结尾:“我没有给过她任何东西,不光如此,还一直都在从她身上索取—自由、快乐,还有孩子,甚至数不胜数。如果身边出现一个男人,能给她想要的东西,她当然会视我为障碍。”
前岛说:
“我自认为一向小心,不去招人恨。我犹豫着接下来该怎么说,最终还是实话实说,谁都一样,可能在无意间伤害别人。”
我们不经意的话语或者行为,或许是别人的不可承受之负担。
《放学后》这本书,在这些杀人动机背后的故事,显示出来的是人性的复杂与不堪,有人性的脆弱面,也有人性的丑陋面。
究其原因,这些人性的背后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利己主义,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有利可图才会有人铤而走险。
就如书中所言:
“我们有必须赌命去守护的东西。”
只是这样的行为太沉重,太血腥。
书中的最后,前岛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即使前岛被刀杀害,他凭借着自己仅有的意识,尽可能为妻子裕美子洗脱嫌疑,终究给故事带来一个看似人性温暖的结局。
东野圭吾的作品里,不管人性多么复杂与不堪,终会有或是善良、或是温暖、或是光亮的一面。
他通过作品也在告诉我们:不管这个世界多么阴暗,始终不乏美好,我们都要好好热爱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