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想写日记(虽然是博客,但姑且还是叫它日记吧)。
记得之前读研究生的时候,有自己搭建过一个个人技术博客,不过里面全是一些技术上的收获或者总结,初衷应该是觉得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简历上带上一条技术博客及地址,显得比较高大上:) 工作之后,因为服务器和域名也开始陆续到期,想到它的使命也基本完成了,就没有继续续期,最后终归是被停掉了。不过里面的那些博客,当时没有花时间去转移出来,也没有相关备份,就这样永久没了,也是挺可惜的。
今天白天依旧是应付于工作中的业务问题,迭代优化了一些之前的代码结构。晚上刷知乎的时候,看到有个人写了一篇分享自己面试FLAG并拿到offer的经历,本来以为只是一篇普通的面经,但是点开之后,发现很少是聊面试相关的问题或者说准备,更多是聊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和一些面对抉择时候的思考,觉得还挺有意思的。答主是一个16年本科毕业的阿里程序,在每天晚上11点下班到家后,开始刷题到凌晨两点睡觉,最后成功去了Amazon Berlin。按他的说法,作为一个阿里程序,且已经在杭州买好房的年轻人,理论上已经超越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生活已经能过得很滋润丰富,为啥还要去熬夜刷题准备面试跳槽。他在结尾贴了一段引用别人的话(BYVoid大神的,这里就直接贴出更原始的来源):
我是这么说服自己的,我毕竟当时才毕业工作三年而已,未来有无限可能,这些可能性要趁早尝试。许多顺风顺水的人在某个时候都会陷入路径依赖——尽管每个局部选择可能都是最优的,但最终归于普通。这就像贪心算法的问题——取决于初值,沿着梯度优化最终只能得到局部最优解。这相当于最终能达到的高度在一开始就被决定了。破解这种局面的算法之一是模拟退火。模拟退火算法的理念是在初期引入随机性,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小随机因子,这样最终收敛到全局最优解的机率更大。跟随这个理念来考虑职业的选择,我决定跳出现有的路径,哪怕是这个路径的前方一片光明,现在只是为了体验不同的选择。"
看完很有感触,我们大部分人一生中,都是在采用贪心算法的思路,每次都取当前状态下的最优解,最后算出来的大概率只能是一个整体的局部最优解。而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引入一些随机性,最后随着慢慢迭代,反而很有可能获取到整体的全局最优解。这个随机性,对人生来说,就是跳出目前的圈子,去尝试更多可能性。
其实最近在写业务代码写疲倦的时候,我也会思考,现在做的事放在人生这个全局来说,是正确的事情么,是我想做的事情么。我的潜意识里肯定会觉得,并不是。现在的工作对我来说,不算很乏味,但也算不上很有趣,但是基本是能在我自己所能掌控的范围之内的。但比起写业务,我肯定更喜欢做渲染,实现酷炫真实的画面效果,才是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我还挺想跳出现在这个圈子的,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提高日常时间利用效率,尽快完成每天的业务工作,然后空闲时间拿出来补充基础以及渲染知识。感觉一直以来都没有很正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规划,可能是延续了我的性格,总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走一步算一步,然后见机行事。但这一次,我觉得我应该要认真起来对待了,回想起来,我以前会经常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现在看起来,确实人生中经历过的失败次数屈指可数,可也错过了很多的机会,感觉越来越归于平庸,但我肯定是不甘于平庸的那一类人。选择是比努力更重要,但分辨选择的能力确是大家都缺失的。我也无法判断哪种选择是对的,想起来之前一个研究生同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Follow your heart。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一场多结局的游戏,不同的分支最后会走向不同的结局,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个出发点总归是没有问题的。
随便聊一聊,今天就当开个头,后面希望能继续持续的写下去,技术也好,一些想法也好,不然对于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明天就忘了今天干了什么的情况下,感觉人生都被缩短了。我一直觉得人生的长度不在于时间,而在于体验的丰富度。相同的人生体验,哪怕时间再长,也只能是同一段体验被重复了很多次,最后只能算是这一段体验的时间。这让我想起来在渲染中,有一种合批技术,游戏引擎会把使用了相同材质及参数的贴图纹理进行合并批次渲染,这样原本每个贴图都需要一次独立的drawcall,100个贴图就是100次,但是合批之后,这些贴图总共只需要一次。突然感觉就很像233333。果然,很多技术本身,其实就是对人生的影射,就像BYVoid说的上面的那一段话。我喜欢游戏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游戏能够扩宽我人生的体验(所谓的生命延长术hhhhh)。就像我之前一个考了两年研终于考上的本科同学发的那条朋友圈,现在的我一定非常感激以前的我,我也希望未来的我能够感激现在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