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宝贝,每天早上都会使用磨人大法:起床气/懒床+吃饭问题+临行前磨蹭。今天一早,我猜中了开头,确爆了冷门的结尾。
彤宝懒床,我请她帮忙剥鸡蛋,她一骨碌就爬起来了,嘴里还嘀咕着“哎呀,又叫我剥鸡蛋呢,真是。”“彤宝剥的鸡蛋最香啦,妈妈也可以省力气了!”我赶紧肯定孩子道。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而在我看来,当孩子感觉自己是被需要、有价值的,那么她在家庭中的互动中会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并更有积极性。
我穷尽了所有的育儿方法
而后是吃饭难,最近已经被老师叫去谈话说再不好好“管教”孩子不行啊,你们家娃太瘦了。早上彤宝只吃了一个馄饨+一个馄饨皮+一点豆浆,她不喜欢吃菜肉馅,还想开动另外一个馄饨皮,我拔高了声音说:“彤宝,你这样吃,肉馅留下给谁吃呢,我们去吃也不卫生,不吃又很浪费。”她就索性说我不吃了。看她有点情绪,我就用游戏力的方式跟她互动,彤宝馄饨衣服都被你吃到肚子里了,她现在光溜溜的很害羞,你能帮助她进你肚子找衣服么?“不要,我不吃”,彤宝倔强地回应道。“你不吃,妈妈担心你去托班肚子会饿的”我用P.E.T的面质技巧沟通,依旧得到的回应是“我吃饱了”。
奖励、惩罚的使用及效果
所有的耐心的在这短暂地几分钟里消磨殆尽,我说你不吃的话就饿着吧,到学校你午饭也别吃了,我看看你能撑多久。气急败坏的妈妈也挺可拍的,是的,我又回到了老路,使用了威胁。单说一次吃饭何必大动干戈,但是老师提醒的话还回荡在耳旁,潜移默化中会忧虑是否“我的孩子没吃好饭,我就不是好妈妈。”
接着奶奶出来帮忙了:“宝贝,你最乖啦!“宝贝,你赶紧吃掉这点馅,奶奶下午去托班接你给你带酸奶和山楂片,你若不吃,奶奶就不带了。”
奖励和惩罚,一枚硬币的两面,是我们成人的惯用手段,因为我们在孩子幼小时,拥有很多孩子不具备的资源。
《无条件养育》一书作者科恩博士说:“惩罚孩子就是给他们制造不愉快,或阻止他们感受愉快,目标往往在于改变他们的未来行为。”
而这种手段效果怎么样呢?“惩罚被证明往往适得其反,无论家长是想借其停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或是其他什么。”研究人员还发现,惩罚“从长远看来毫无作用”。
那结果如何呢?“不要,我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给我带酸奶山渣片,一个是你去小房间。”彤宝也有点生气,她在模仿成人的惩罚模式。惩罚会让孩子们报复惩罚者,或者学会了滥用权力,以暴制暴,更重要的是:
一个因为怕被罚而做或不做某事的孩子,才不会去考虑,我做这件事会给谁造成什么影响、我不这样做,会带给他人什么好处呢。
他们只关心:如果不按他说的做,我自己会有什么下场?他这次打算拿我怎么样?我值不值得冒险反抗一次?……
“这些反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是有道理的,它们完全合理,但不道德。因为所有惩罚手段从本质上来讲,都会阻碍孩子有道德地去思考问题。” (《无条件养育》第四章:惩罚的伤害)
在这场拉锯战中,谁也没有赢,有的就是两败俱伤,彼此生闷气。
接着带上食物准备在路上吃,一路我都没有怎么搭理孩子,我确实很有挫败感,即便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依旧没有用武之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思考吃饭是人类的本能,不是应付的任务,更加强迫不来。我没有办法硬塞给孩子吃,也无法去用所谓地惩罚方式去对待吃饭这件事,因为孩子内心会更抵触吃饭,吃饭剥夺了她的快乐,她会更加厌恶吃饭。令我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不能信任孩子的感受,饥饱是孩子的身体语言。难道我也要对应“有种冷就是妈妈觉得我冷么?”
这一路,她依旧不想吃鸡蛋和水果,我就随她了。
父母爱的收回
她路上有问我“妈妈,我回家还能看电视么?”她担心不好好吃饭会牵连到别的事情上。
“可以的,吃饭和看电视是两件事情。”我平静地答道。
我们真的很爱孩子,当熊孩子真的激怒了我们后,这份爱也在短期内随之消失了。“不行、不可以”是我们常常后续的惯性反馈。这依旧是变相的惩罚,非单一事件的因果关系,而只是我们成人的“幼儿心理”,既然你让我不舒服了,我也要“以牙还牙”,既然我拥有权威,那你就等着吧。“孩子的自尊心”被漠视了,同时她幼小的心里也会种下这颗种子,“爸爸妈妈只喜欢听话的孩子,我若不听话,我就要受到惩罚,我不是好孩子。“
“”听话的魔咒“让孩子失去了做真实自己的勇气,就拿这次儿童版的” Me Too”,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受了侵犯,除了“性教育”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孩子回答“不是你叫我,要听老师的话么?”“听话,让孩子麻木了感受,否认了自己的所有心理、躯体反应。”这何尝不让父母痛心疾首。
重新爱的链接
快到学校门口,我停下来蹲着跟宝贝讲,“彤彤,你是因为胃口不好,还是有点生妈妈的气?”(情绪影响饮食,所以我需要和孩子确认),“没有,我真的胃口不好。”她诚恳地说。“前面妈妈担心你吃饭不好,影响长身体,也挺生气的,对你凶了,妈妈抱歉。”亲子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关系遭受冲击后,我会试着去重新用爱链接彼此,倾听和坦诚自己的不足之处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最后的结果是把食物带进了学校,跟老师打了招呼,如果她饿了就给她吧。
细细想来,吃饭不好只是一时,就像情绪一样,不可能永久在困扰着我,同样的,我需要多角度地去看待她吃饭不好表面现象后的诸多成因,譬如是不是脾胃不好,是否要调整烹饪方式,是否运动量少了、睡得好么?或者要调整环境减少零食。最最关键的是:吃饭好坏的调整,不能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
是的,我穷尽了所有所学的育儿方法去应对孩子【这一次的吃饭问题】我失败了,也回到了老路,但最终我选择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原来不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我的过份执着。也许未来的路上,这类问题依旧会时不时地困扰着我,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没有一劳永逸的技巧,爱是唯一的线索和答案。
最后用微微辣老师(P.E.T.中国督导)的分享与大家共勉
我几乎没有在大家面前提及,其实我很早就知道“元宝”(微微辣的小儿子)是别人口中的“高需求宝宝、高敏感度宝宝”
但我一直很抗拒给他贴这样的标签。
过去这四年,发生的故事太多了!
以至于我一直这样想——不足与外人道也!算了,不说也罢!
我常常问自己的一句话是——这何时是个头儿啊!
我常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无穷无尽的苟且。
……
但同样是他,天天对我说:妈妈我好爱你, 我超级爱你!甚至捧着我的脸一遍遍说。
到底是什么让我崩溃、破碎?我想不是孩子本身,而是我的种种制约和妄念。
到底是什么让我坚持?我想是爱吧。
爱果然是唯一的药,唯一的钥匙,唯一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