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看似完美的夫妻,都在等待杀死对方的契机。”
一对夫妻,一把枪,一幅《阿尔刻提斯》画作,一直沉默。
阿尔刻提斯是希腊故事中的女主,故事中,当任何人都不愿用自己的死救国王阿德墨托斯一命时,作为妻子的阿尔刻提斯站了出来,辛运地是,阿尔刻提斯最后并没有死,只是从那以后一直沉默;不幸地是,阿尔刻提斯已经“死”了。这是个为爱牺牲,感天动地的故事。是吗?是吧。
“我”,是这对夫妻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故事中的“我”是一名心理治疗师——“我们”研究心理学,是为了给自己疗伤。疗什么伤呢?我想,是原生家庭的伤害。案发之后,故事中的妻子——艾丽西亚的沉默让此案扑朔迷离,随后艾丽西亚被送到一家精神病院,而“我”认为只有“我”才能让她看清真相。
从小,故事中的“我”便活在父亲暴力的铁蹄之下,肮脏的辱骂声中。对此,我只能逃避。“我”原以为长大后的离开能让我摆托父亲的魔爪,其实,“我”想错了。父亲的思想行为已经潜移默化中在“我”身上投射,深埋于“我”的潜意识中,如影随形。之后的生活中,不管多远,它对“我”的影响都是致命一击。
艾丽西亚,是一名画家,她杀死了她爱的丈夫。那么她,为什么杀了他?因为丈夫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因为丈夫就是阿德墨托斯,而艾丽西亚就是阿尔刻提斯;因为艾丽西亚“死”了两次。
“我的爱妻,为什么非得她去死,为什么不让艾丽西亚替她去死?”
“他杀了我,”她说,“爸爸刚才——杀了我。
艾丽西亚第二次死于“生与死的抉择中,丈夫的回答——我不想死。”希望化为泡影。“我没有杀死加布里耶尔(故事中的丈夫)。是他杀死了我。我只是扣动了扳机。”看出来了吗?她就是阿尔刻提斯。
而“我”就是逼着他们做抉择的人。“我”就是那个间接的“凶手”。
你心里的答案在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