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礼(8)

孔子的礼(8)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10-26 07:38 被阅读0次

    ——《乡党篇》复习之八

    10·8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白话】乡里的人举行乡饮酒礼,要等拄杖的老者出去,这才可以离席而出。乡里的人举行驱逐疫鬼的傩礼,便穿着上朝的服装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感悟】清代李颙《四书反身录》曰:“居乡而或以贤知先人,或以门阈先人,或以富贵先人,或以族大先人,或以事业闻望先人,或以学问文章先人,有一于斯,其人可知。圣如孔子,居乡恭谨,固无论矣。下此如汉之张湛,官至太守,归乡必望里门而步。主簿进曰:‘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轻。’湛曰:‘礼,下公门,式路马。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父母之国当尽礼,岂为自轻哉!’”明刘宗周《论语学案》曰:“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观于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道达于下矣,观于乡人傩之礼而忠敬之道达于下矣。”

    《乡党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在各个场合的神貌举止以及平素在衣食住行中的神情意态。本章记录的是孔子在乡饮酒礼的行为,也是对前面饮食之事的承接,上章是入席时的表现,本章是离席时的情状。六十杖于乡,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后。孔子以身示范,对老者应有的尊敬。若能身体健康、人格无损地活到老者的年纪,其实是一件需要努力事情,有德行的老者,他们往往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丰富的阅历,曾在社会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同贡献,我们理应敬重,这也正是应该谦虚学习的地方。圣人在“杖者”面前都能如此谦卑,何况我们呢?

    夫子居乡,遇乡人傩礼驱鬼,恐惊扰祖先之神,便穿上朝服,立在家庙东阶之上,俾神依己而安,可见夫子为孝之心。此外,夫子着朝服也表示了对“乡人傩”的尊重和对神的诚与敬。

    10·9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白话】委托人代为问候在别国的朋友,孔子两拜之后才送走他。季康子赠送来药品,孔子答拜然后接受,他说:“我还不清楚它的药性,不敢服用。”

    【感悟】《论语注疏》曰:“此记孔子遗人之礼、受馈之礼也。”《四书解义》曰:“夫子之与人交也,一出于至被而不欺。如所交之人在于他邦,夫子遣使候问,使者临行,则必从后再拜而送之,有如亲见其人,不以其在远而废敬也。”《论语稽》曰:“孔子周游列国,所交皆名卿大夫,如蘧瑗、老聃、师襄、颜雠由、司城贞子,与夫晏婴、沈诸梁之属,皆一时贤俊。其往也有馈,其返也有赆,皆可以意得之。”

    本章接续上章,谈孔子与人交往之诚意,这里一“送”一“受”,呈现出夫子待人之礼的直与诚,他的一投足、一举手都保持了恭敬的态度和正大的气象,是真正的对礼的践行。同时再次表现出夫子对未知的事物采取审慎的态度,对药物不了解就不品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有礼有节、真诚且直率、真正的圣人气象。这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体现,也是他“诚于中形于外”的体现。夫子用“身教”向弟子们诠释了“礼’的真正意蕴。

    礼的本质是“仁”,表现“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夫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并躬行实践。由于仁心所至,已是由内而外,知行合一,自然而然,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才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夫子“盖盛德所至,动容周旋,自中乎礼耳。”“圣人所谓道者,不离乎日用之间也。”朱子《语类》中说“《乡党》一篇,自天命之谓性’至道不可须臾离也’,全在里面。

    礼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外在行为规范,但其实质却是天道在人道的体现,《礼记·乐记》中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内心的“仁”,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只有内心有诚敬,才有外在的“温良恭俭让”。所谓“知行合一”“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有切已修身,从行走坐卧,待人接物小事中磨炼,下学是上达的唯一途径。

    10·10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白话】孔子家里的马厩失火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到:“伤着人了吗?”没有问马的情况。

    【感悟】《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记孔子仁民先于爱物也。夫天地之生物,于人为重,当仓卒(猝)发问之时,意不在马而专在人,圣人其体天地之心为心者乎!”《论语稽》曰:“厩焚则伤马为意中事,而伤人与否较马为重。‘问人不问马’,遇变而不失轻重之常也。”朱子《论语集注》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篇》)礼的本质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于中首先是仁,而礼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仁或者真性情跟天地相通之后的自然表达。先问人还是先问马,其实看到的是孔子在应急状态下内心真诚的状态,所以就成了礼,不是因为先有了礼而问人,而是内心有真的关心。《论语·述而篇》还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同样孔子爱心也会波及到马,但依然是先问人。为什么?“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真正的礼,亲疏是第一位,所以在《乡党篇》,我们会看到孔子对不同的人,运用的礼是不同的。孔子的一举手一投足,在别人眼里都是礼。如果一个人举手投足自然而然地都符合礼,那么他一定不是刻意的,而是他的身心就在这个状态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礼(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wn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