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最早叫“箸”或者“挟”,要想知道它的由来,要说到茶,茶最早的时候是野菜,树叶和谷物混煮在一起的食物,广东地区的吃早茶就是沿用的这个意思,老祖先对于吃茶特别头疼,既不能直接用手抓,又不方便喝汤,于是就想出了用两根木棍夹起来的办法,叫做箸。那箸又怎么变成了筷子呢?明朝的时候,航海事业发达,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当时的船家和渔民都特别讨厌这个词,因为“箸”和“住”谐音,意味着出海船停住或者被虫蛀,不吉利,因此更名为筷儿,就是今天的筷子。
中国的筷子遵循天园地方的观念,用竹子做筷子,设计成方形圆头。公元3-7世纪,筷子从中国传到日本,日本的料理讲究食材的新鲜,比如爱吃生鱼片等,筷子设计成尖头,更方便扎起食物。而与日本相邻的朝鲜韩国,更喜欢用金属制作筷子,所以筷子的一端用上了金属的外套。
在很多地方有女孩吃饭筷子拿的越往后嫁的越远的民间说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如果筷子拿的特别近,一个是显得不美观,小夹子气;再一个也不卫生,夹菜的时候手容易碰到碟子里面的菜。用筷子时也有一些禁忌:比如不可以用筷子指人;不可以把筷子直插入饭中,这认为是祭拜鬼神、祖先的;朋友同事聚餐时,夹菜时需要用公筷,表示讲究和尊重,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