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方的称谓谱系中,筷子最初叫“箸(zhù)”,殷纣王已经使用象箸,即象牙所制的筷子,由此可知普通筷子的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但“筷子”的俗称却起源于明代,明代吴中地区湖泊密布,船家众多,船行江湖,忌讳很多,比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等等。
“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讳称“箸”而改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这是一种讨口彩、图吉利的常见现象,各地方言中都有类似的忌讳。
日本人没有这种忌讳,因此日本现在还把筷子称作“箸”。筷子乃竹子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虽然官方并不承认“筷子”的叫法,比如《康熙字典》中居然没有收入“筷”这个字,但是民间流传的速度实在太快,影响实在太大,至清代这个称谓已经广泛使用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民间俗称的“筷子”,彻底取代了官方话语中的“箸”,竟然从此成为唯一的称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