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总是坚定的认为自己一直嗜书如命,开始写作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匮乏,长时间以来书静静的躺在书架上,便仅仅是被拥有而不是被阅读。所以,应该改变,或者至少做点什么。
改变一:书籍分享。
将所有书籍分类整理。大类分为儿童书籍,成人书籍。每类大概500本左右。
儿童书籍多是前两年做小学生阅读培训时给学生们订的经典书籍,原本打算疫情结束,重启培训机构时再使用。重新审视自己的规划,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将书籍先处理掉。
成人书籍更是涵盖文学作品(小说、散文、传记等)、心理学研究、企业管理、营销等,很多是想读却未读,或只是完成泛读。所以,也决定,处理掉。
断舍离中将物品分为两类,一类消耗你,一类滋养你。长久不看的书籍,毫无疑问是在消耗我。于是,对于这些书籍,或送给真正需要的人,或卖掉,目标只有一个:那些现在不读的书籍,就放生它们,让它们寻觅到爱它们的主人吧!
改变二:放下我执。
以前总是怀念过去,这本书是老朋友送的,有纪念意义,不能扔;这本书,以后我写人物传记时可以参照,不能扔;哎呀,这套书买的时候花了很多钱,不能扔;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作词人写的,不能扔。而这一个个不能扔的书籍,逐渐在岁月里落尘暗淡。像被忽略的孩子一样,充满委屈。
放下我执,只留当下的热爱,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改变三:点滴做起。
以前老爸常说:“晚上寻思千条路,白天耽误不了卖豆腐”,一个人,有再多的想法,不付诸行动,等于一场空。明天的果,源于今天的因,想做什么,规划好了,踏实去做。然后一边做,一边校准,通向目标。
改变四:心态豁达。
就连最最难舍的书籍都迈出了一大步,接下来就开始对衣物,藏品等整理,极致追求是一人一桌一书一笔一灯。
想想那个场景,就挺美好的。
在分享书籍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感动。记录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