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633435/77112915646bd1bc.png)
豆瓣上一众影迷对《蛟龙行动》打出突破历史底线的一分,有人就此就狂嗨不已,认为国民自此觉醒,还特意拿《战狗1》和《战狗2》的票房作对比,认为国民被忽悠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针对这样网络呼声,我真是感到特别好笑,如果一次偶然的事件就能让民众觉醒,那几千年以来,人民被翻烙饼似的盘剥与压榨却为何唤不醒来?《蛟龙行动》的票房失败恰恰说明了,民众极易被糊弄和极度的容易跟风,说白,这些民众从来就没有过自己的思想。
针对《蛟龙行动》打一分的这一波人,明显是在被某某平台利用了,通过大量的打低分让人以为这是一部非常差的影剧,事实上,看过《蛟龙行动》的少数人对这影片的评价并不差,至少不会拍得比《战狗》差。当然,要说多么好也说不上,但至少不可能是一分。要知道,打一分不是对影视的评分,恰恰是对制片人的嘲讽,这嘲讽里包含着民众的愚弄。怪不得张涵予面对这些打一分的人,直接愤怒了。换作谁都会怒火中烧。
《得到》App 某大V针对《蛟龙行动》的2亿票房,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他说,由于人们每年观景的次数在不断的减少,平均一年看1次电影的人已经上升到了60%以上,而一年看6次以上的电影的比例已经不到10%,也就是说,在如今靠贺岁片捞回一年的利润的导演来说,拍贺岁片的成败不在影片质量的高低,而在于观众的选择,事实上,观众在选择观影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自己的主见,恰恰以跟风和看影评来做决定,于是,一部在动画中只能算个二流的《哪吒》异军突起,只能说明,宣扬《哪吒》团队的人有多么懂得商业运作。事实上,看过《哪吒》的一群成年人对其评价并不高。但风被吹起来了,自然就有更多的跟从者花心思要睹“芳容”。
《蛟龙行动》的票房虽然失败了,但不影响其对爱国意义的延续,爱国当然不会过迟,虽然,有人就建议过用直播的方式拍一部妙瓦底电诈,就能在春晚贺岁档上大获丰收。而且其总投资根本用不了十个亿。我想,这些人的脑洞虽然大开了,但基本的常识却少得可怜。他们以为拍个电影会象跨省那么简单,呵呵。
面对《蛟龙行动》的低票房状况,张导主张号召小学生去观影,我认为这种方式不妥,因为,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下一代,不能被污染,毕竟,宣扬爱国也要看时机,年龄太小了,反而会被一些血腥场面弄得担惊受怕。至少,这部影片要写明儿童不宜。张导,实在不好意思,我只能就事论事了,并不是说你的这部影片不好,而只是不能以这样的方式来挽回损失。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评论《蛟龙行动》这部影片的,因为我压根就没有看过,就象我写《哪吒》影评一样,全是瞎编的,为此,有人在《哪吒》上直接留言号召大家看到我写的东西就直接举报,我不知道这位读者对我如此上心,是不是我挖了他家的祖坟。
智商的成长需要过程,特别是底层思维的建立,我们不可能进化到前两年还在为吴京的虽远必诛而自豪,一转身又沉迷在哪吒的自我觉醒与反叛中,如果说我们真的有一些进化,那也只是我们的口袋被掏空后在作出选择时的慎重。
每年都会有无数个贺岁档,每年也会有因票房不佳而淘汰的贺岁片,这次《蛟龙行动》的失败并非事实上的失败,而是预期的落差太大所造成,对于经常制作影片的导演和投资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用不着呼天怆地,如丧考妣,大不了从头再来,说不定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哈哈。
有人为《蛟龙行动》的投入产出比做了一个测算,认为一部影视作品要收回成本,其票房收入至少要达到投入的3倍以上,也就是说,《蛟龙行动》投入了10个亿,而要收回成本,其票房收入要达到30亿以上,如今的2亿票房可谓血本无归。这不由得不让我们为投资人导演感到难受,但愿下部影视剧能够牛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