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1,史无前例的博士达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这就是后来影响历史的“五四运动”。
而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教授胡适。
胡适作为近代最负盛名的学者,学贯中西,自有大师风范。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也无论是东亚儒家文化圈还是西方社会,胡适先生的影响力,近代以来无人望其项背。
据说,胡适还创造了一项国人无法打破的历史记录,他一生中曾获得史无前例的36个博士学位,而且这些学校都是世界顶尖名校。
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卓尔不群的建树。这样的人,放在今天无论如何都是大神级的超级学霸。
2,少年颠沛流离
胡适,1891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祖籍安微绩溪县。胡适两岁就随母亲冯顺弟去台湾找父亲。
第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又随母亲返回大陆上海,到了上学的年纪转到老家绩溪上私塾。
四岁丧父,父亲胡传客死于厦门,23岁的母亲独自抚养胡适,幸而他还有同父异母的哥哥们。
在早期胡适的成长过程中,他总共也就跟父亲相处了一年多,由于父亲的角色缺失,他对父亲的印象比较模糊,其影响也有限。
胡适一生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冯顺弟一人身兼两职,既做慈母,又做严父。她对胡适的学习特别严格,当时一年学费是两元钱,母亲为了让先生格外关照下胡适,第一年给了6元,以后陆续增加,一直到12元。
小时候的胡适,学习异常用功,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大学者奠定基础。
1904年,母亲做主与隔壁县的千金小姐江冬秀订婚。之后他就随三哥去上海,进入当地新式学校学习,在这里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极大地开阔了胡适的眼界。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由于成绩优异,他1910年考取第二期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
先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杜威,胡适的学术一直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杜威先生也算跟中国有缘,一是他教了很多有名的中国弟子,像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和北大历史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另外就是他从1919年起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多,专门研究中国的五四运动。
青年学者胡适3,中年成名,蜚声海内外
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任教于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
当时北大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精神,旗下汇聚了陈独秀、梁启超、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章太炎等一大批当世之大学者,成为北大一道亮丽的风景。
胡适开始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主要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他是第一个提出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成为那个时候一代青年们的偶像和导师。
这期间爆发五四运动,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这些直接或间接跟胡适有关系,他和陈独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实后来胡适曾专门写过文章反思五四运动,总的就是要学生们少谈些不切实际的“主义”,多去研究解决问题的学说。
接下来的20年,胡适“不谈政治”,专注于学术研究和大学教学。
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开始了四年多在美国的外交官生涯。
当时国民政府选用胡适做大使也是有考虑的,胡适在欧美国家影响力很大,他可以向西方社会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赢得国际上的舆论支持。
胡适可谓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胡适勉励使馆人员“不要灰心”,他说:
“我们是最远的一支军队,是国家的最后希望,决不可放弃责守。我是明知国家危急才来的。国家越倒霉,越用得着我们。我们到国家太平时,才可以歇手。胡适与美国助理国务卿
这里有一件有趣的事,当年日本听说胡适去美国做大使,吓得不轻。
为什么?胡适太能说会道了,影响力太大。
日本《日本评论》曾发表评论说,日本需派出三个人一同出使,才可能抵抗得住胡适。那三个人是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石,分别是文学的、经济的和雄辩的专家。
当然,胡适去美国的一大使命就是游说美国参战,加入到二战的行列中来。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为国家争取到了大量援助。
胡适当大使的目标就是:美国必将参战,这样中国才能胜利。
美国大使馆胡适办公室4,晚年作为,空留遗憾
抗战胜利后,1946年胡适回到国内,接替蒋梦麟任北大校长。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笑着说了句:“他们会信任我吗?”后来众多学者和好友劝说,也没能挽留住胡适。
他先去了美国,后来返回台湾,1957年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直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
晚年的胡适,可以说是孤寂而郁闷的,他的处境十分尴尬,耐人寻味。
大陆批判他,台湾“围剿”他,弄得这位自由主义大师左支右绌,倍受打击。
其实早在建国初,北大就讨论过“胡适思想问题”,俞平伯、朱光潜等众多学者纷纷批判胡适,表示膺服马列主义。
这种小打小闹并不能令高层满意。毛泽东意欲在文艺界推行历史唯物主义,而身为新文化运动楷模,信奉自由主义、怀疑主义的胡适,成了首当其冲的靶子。
可见,那场声势浩大的批胡运动绝非偶然。
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8大本《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约200万字。 当时在美国的胡适,对这么多文字看完并全部作了批注,真的让人感叹。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直至逝世都未获悉留在大陆的小儿子胡思杜,已于1957年自杀身亡的噩耗,在遗嘱中还给这个同他分道扬镳的儿子留了份遗产。
或以为被中共批得体无完肤的胡适,一定被国民党奉若上宾,事实并非如此。
蒋介石表面上尊重胡适,却极少采纳他的建议。
老蒋看中的只是胡适海内外的巨大声望,才虚与委蛇,把他当作民主、自由的“花瓶”装装门面而已。 轰动一时的“雷震案”就又一次揭露了蒋介石的真面目。
1962年2月24日,饱经忧患的胡适在中央研究会开酒会上心脏病猝发,忽然倒地不起。这位为中国科学民主呐喊、操劳一生的自由主义领袖,就这样撒手人寰、与世长辞。
晚年胡适5,一生不尽的女人缘,生命中的那些女人们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就奉母亲之命与小脚女人江冬秀晚婚。
这桩婚姻是他13岁时,母亲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邻县旌德望族江家小脚千金江冬秀。
胡适本来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不敢违背母命,就默认了。
胡适一生反对封建婚姻,但他却没有勇气走出自己包办婚姻的怪圈。
胡适的婚姻生活,其实是相当无趣的。一个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另一个是乡下的传统女人,他们之间有云泥之别。就这样两个看似既不协调的人,却结合到一起过了一辈子,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胡适是有名的“PPT”,意思是怕老婆,典型的气管炎。
胡适终身没有离婚,却一生女人缘无数,真是风流成性,跟徐志摩可以说是难兄难弟了。
第一个情人是与胡适交往48年的红颜知己韦莲司,他们后来终身保持联系。
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胡适与康奈尔大学教授亨利·韦莲司毗邻而居。
韦莲司是教授家的小女儿,她比胡适大六岁,他们一见如故,彼此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在胡适的心目中,韦莲司是个新女性的理想典范。
认为她“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
韦莲司也很喜欢文质彬彬、学识渊博的胡适,由此他们开始了个人交往。
只是最后他们未能走到一起,一是因为韦莲司母亲的反对,还有就是当时反对异国通婚。
1939年,胡适去当美国大使后,邂逅了他的初恋情人,为了表达对韦莲司的思念,写了几首诗寄给她。其中有《临江仙》云:
隔树溪声细碎,迎人鸟唱纷哗。共穿幽径趁溪斜。我和君拾葚,君替我簪花。更向水滨同坐,骄阳有树相遮。语深浑不管昏鸦,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
终其一生,他们都过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让人唏嘘不已。
胡适与曹诚英胡适的第二个情人是表妹曹诚英,她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当时曹诚英是作为伴娘曾经胡适的婚礼。
胡适对这位比自己小11岁的伴娘很有好感,曹诚英也很景仰大名鼎鼎的年轻学者胡适。曹诚英有过一次婚姻,无奈结婚三年仍无身孕,丈夫要纳小妾,她愤然离婚。
此后,他们开始通信,曹诚英给胡适写信,请求胡适指导她写诗和修改诗作。一来二往,两个人就熟了。
1923年4月,胡适到上海参加个会议,休会期间顺便到杭州游玩,于是就去看望这个小表妹。这几天,他们始终相伴,感情迅速升温。
临别时,胡适写了首《西湖》,在诗的最后一节写道:
前天,伊却未免太绚烂了!
我们只好在船篷阴处偷觑着,
不敢正眼看伊了。
后来,胡适有事又路过杭州,在西湖边的烟霞洞和尚庙租了房住下。曹诚英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一室。
三个月后,曹诚英怀孕了。
胡适回到家,向江冬秀提离婚,老婆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只得作罢。曹诚英也只能把他们俩的爱情结晶打掉,从此终身未嫁。
还有与胡适有暧昧关系的有学生徐芳,犹太人萝德芘·洛维茨,一代才女陈衡哲以及徐志摩的夫人陆小曼女士。
晚年胡适6,一位为自由民主而奔走的斗士,蒋和毛对胡适的评价
胡适突发心脏病去世后,获得哀荣。蒋介石前往祭吊,并亲书挽联一副:
适之先生千古,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的确受得起这个楷模的称号和赞誉。
然后蒋在胡适去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
可见蒋介石对胡适,终究还是防着的,并没有真正接受他。
建国后,胡适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批判,这其中有对时局的需要。
毛泽东曾这样说过:
“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纵观胡适一生,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胡适临终前说了最后一句话:
“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与对待婚姻的态度相似,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他不及鲁迅尖刻,没有徐志摩多情,更不如郭沫若势利。
胡适的墓志铭这样写道: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至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胡适是一位荷戟独彷徨的斗士,你的音容已经远去,但你的思想永远长存。
网友评论
我对胡适的理解是,不管作为文学家 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在领域里都乏善可陈。
胡适应该是清末民初相当有胆识和天分的一个“读书人”,赶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好时机,又师从如杜威这般重量级的哲学学者,按道理其成就绝不至于如此。
也许真的是天意造化,把他推上了政坛,一代才子消散在时代政治和战争的泥淖。从这个角度讲,胡适是牺牲了可能在社会科学领域更有突出业绩的机会的。
然而蒋看中他的并不是他的政治手腕和斡旋能力,也许只是他的名气及留美的优势。
不管如何,胡适能在国难需要时做出调整,不管是否自身意愿,其亦堪比民族栋梁。为我等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