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老王》的确是一篇佳作,常读常新,今天下校听课,听了一位老师上《老王》,我跟着听课,由他讲到的那一个经典片段,老王临终前给我送香油鸡蛋,总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品读这段的时候似乎没有深入文本中,但又说不出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一边听课,一边又一次细读了这个片段,发现了之前没有读出来的东西。
这一段意味深长,其中每句话都富有深意,每个字都意蕴深厚。例如第一句“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为什么不写“敲门”这一句语言精练传神,只写听到“打门”,与后面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相呼应,可以说已经暗示读者老王是拼着最后的力气来到“我”家,已没有力气敲门,只能用尽全力打门,没有力气撑住身体,所以我打开门看见的是他直僵僵的样子,而“镶嵌”二字用词极妙,犹如一幅画像一般雕塑出了老王的整体形象。但是接下来作者却宕开一笔,第二句却是回忆往常老王的形象,一个“往常”既是对前文内容的回顾,又是与此刻老王形象做对比,老王以前总是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是伛着身子抱着冰,我们会看到这是前文写道的老王工作着的劳动的姿态,“不显得那么高”这句话很有深意,往常的老王在作者眼里并没有那么高大,可此时为什么就显得高大了呢?我们可以思考,这是不是作者第一次看到老王不工作时的状态,这也是老王头一次正面面对“我”,我们可以想象前文写到的内容实质都是一个蹬三轮的车夫和坐三轮车的老主顾之间的浅薄交情而已,可是这一次老王的形象在我眼里变得不一样,变得高大,以至于我不能确定他平时是否就是如此,因此“我”后面写到“也许他平时不是那么瘦,也不是那么直僵僵地”,这其实就是杨绛本文的点睛之处,老王临终来看我才让我真正走进了他,看懂了他,他的形象也才变得异常清晰异常高大了,回看全文的布局谋篇,不也是如此吗?前文都是概括叙述老王和我的交往,老王的形象是模糊的,而到了这一段才变得清晰了,这个思路很值得深入体会学习,接下来作者具体描写老王的面色,暗示他的身体病入膏肓,再次细致描写他的眼睛,回扣前文写到的眼疾,重点描写他的如同僵尸一般的神态,骷髅一般的皮包着骨头,写出了自己眼中的感受,为什么这么写呢,这是在为后文写到的我给老王钱的行为做铺垫,因为我此时还没有意识到老王已是在临终前了却自己内心最重要的心愿,要回馈给曾经善待过自己的人,要以最大的善意回报我们一家对待他的善良,可是我没有感同身受,我却还是客客气气的对待他,这是我最后写到的愧怍之情的来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带着学生深入语言背后的情感,很难真正学会阅读散文这一类文本的。特别是那些没有写出来的东西,是需要我们读者去细细品味的,想想杨绛为什么要专门描写老王的眼睛都是翳,不知道哪一只是瞎的,我们可以想见老王是如何艰难的走到我们家的,所以这份情谊在作者的描写中全展现出来了,可是我们是否都读出来了呢?
这次读来,又有新的发现,那就是全文的蓄势,情感的隐忍,文字的精炼传神,凸显了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更突出表达了底层不幸者身上令人仰视的知恩图报的美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