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热搜上出现一个话题#那些考研失败的人,还好吗# 看到标题的第一眼,心里一声苦笑,啊,这是在问我吗?
2019年4月决定考研,我们学校大三下册课不算多,但同样也不能说少。因为我自己是属于成绩不算顶尖但绝对不会缺席任何一节课的那种人,所以在坚持出席每一堂课的同时,开始着手准备考研。
四月份主要是收集考研院校和专业的相关资料。我本科是学英语的,自己又在外兼职过几次家教,对教育比较感兴趣,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科英语这一专业。选好专业之后,就轮到学校了。本来自己是打算考西南大学的,在重庆本地,离家近,教育方面的名声也还不错,确实是个适合的选择。但是,在把资料书什么的都买回来,看完一本参考书后,也不知怎么回事,就觉得压力太大了,考虑之后,选择换院校。之后,就在网上搜了搜开设学科英语专业的院校,最终决定了考华中师范大学。
在考研专业和院校都决定之后,真正开始备考是从六月份开始,五月份的时候把驾照给考了。六月份开始看书,两门专业课,一门是教育333,一门是专业英语803,一共七本书。
七月份暑假开始,我决定留在学校,以便复习。于是就在学校外面租了房子,待了一个多月,每天上午学习专业知识,下午学习英语和政治,晚上一般比较早就睡觉。
八月下旬,回家呆了十几天,想学的时候就看看网课,背背单词。
九月份开学,回到学校,也是这个时候整个人才真正紧张起来。因为寝室有一个室友也是考研,她特别努力,属于典型的早出晚归,而我自己相对来说比较放松,说好听点就是心态好,说难听点就是不够努力。但是时间还是这样过去了,身边的考研人都在紧张的复习中,图书馆里的座位每一天都是满满的。
备考复习的时间,过去的真的很快,每天几乎都重复相同的作息,重复相同的事。背专业课,背政治,背英语作文,刷题,日复一日,但唯一欣慰的是,可能很多人都喜欢不变的位置,每天抬头,总能看见同一个人,尽管大家都不认识,心里总感觉很舒服。
十二月,该来的总会来。考试第一天,考公共课,政治和英语。第二天,两门专业课,教育和专业英语。
直到考完,再回首过去的大半年,我也才算真正明白,其实不管你选择考什么专业,考哪所学校,都不简单,压力都大,都要求付出该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只是,或许选好了适合自己的专业和院校,内心上会得到一丝安慰,会感觉没那么大压力,会更加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所有的坚持,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但过程绝不是结果所能衡量的。是啊,二月份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又懵了,怎么和想象的分数相差这么远。现在,仔细回想,是自己还不够努力,还不够自律,还不够静心。
事实便是如此,当你觉得自己一切还做得不错时,有很多你看不见的人做得更好,比你更努力。可是啊,失败的人又怎样,止步不前,对生活失去希望?不,不是的,我看到评论下有很多考研失败的人,她们有的选择二战,三战,甚至四战,有的选择备好简历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也有的会待在家里让自己冷静冷静,仔细思考未来的方向。
2020 ,那些考研失败的人,不都是失败者,只是在路上摔了一跤,仅此而已。若问过得好不好,人嘛,总会哭那么一两下,擦干眼泪,整理好包裹,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