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温州古老剧种,老一辈瑞安人可能会想到阿柳班。阿柳班唱的戏,大名叫瑞安高腔。以前,高腔在梨园中地位极高,若是各种剧种一起表演,规矩是先高腔,再昆曲,然后才是京剧越剧之类的其他现代剧种。因为现代戏曲均源自南戏,南戏四大唱腔中,高腔是弋阳腔的正统传承。
阿柳班,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职业弋阳腔剧团。阿柳班之外的其他弋阳腔,只寄生于屏南一些零星的业余剧团,或者福建闽北某些家族为祭祖而设立的家族剧团。
有一首传播了半世纪的民谣:
阿柳班,阿柳班,戏笼自担担,沙锣自敲敲;唢呐只一只,铜锣用脚踢。
这其实只是一部分,还有几段大概已经失传。近日与老人聊天,挖掘出另一段:
衣着六件袍,看见lozo下毛。
lozo下,翻译为普通话,就是腋下。意思是虽然穿了六层戏袍,居然还看得到腋毛。
这是揶揄阿柳班的戏袍破烂。
这就是阿柳班当年在人民大众中的形象。阿柳班只是一个乡下梨园世家的小剧团,观众主要是附近乡村的农民。这些农民没什么文化,不会去挖掘弋阳腔和南戏的深厚历史,只知道这是一个破烂简陋到令人同情的小剧团。
阿柳班的戏,大多数人不懂它的大名,因为和别的主流剧团都不一样,就叫它阿柳班的戏,或者说阿柳班演的乡下本地土戏。
阿柳在1988年去世。他生不逢时。自幼在乡下生活,没有被达官贵人赏识的机会。在京剧、越剧之类的新剧种大流行的年代,高腔被乡下人视为不入流的乡下戏。若不是有人办丧事做道场需要请极其廉价的戏班,阿柳班可能早就失去传承。
到了阿柳的孙子这一代,阿柳班开始重新招兵买马,据说已经筹集到上百万资金,以培养年轻人学高腔。
令人伤感的是,比昆曲更古老的弋阳腔,并没有昆曲那样幸运。既没有日本人为它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白崇禧公子这样的名流鼎力捧红。甚至都没有机会在央视之类的媒体露脸。
听说阿柳班转移到飞云镇。只是满大街都没看到阿柳班演出的广告。
不知道他们能否重振弋阳腔。
若是弋阳腔能够发扬光大,或许应该给阿柳立一个铜像,阿柳的乡下故居也会被保护起来,挂个牌子,叫“高腔戏曲博物馆”。
在艰难的日子里,阿柳班苦苦传承高腔,使之未能灭绝。这种贡献,本来就该树碑立传。
碑上要刻上这段民谣:
阿柳班,阿柳班,戏笼自担担,沙锣自敲敲;唢呐只一只,铜锣用脚踢。身着六件袍,看见腋下毛。
后人会在碑前肃然起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