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一段开篇的话让我很想用林徽因女士的回答作为答案,“这个问题,我想用一生来回答。”这部电影的标签中有爱情,主题又好像与人生选择有关,不过不论是哪一种,这个答案都是生效的。若把自己当作爱人对待,生活岂不是少了很多折磨痛苦。
是的,我想去看看
看这部电影的决定是临时起意,没看过预告,但也在很多平台看到了推送,知道这电影算得上神奇,原因在于诸多大牌的加入。看完之后觉得整体来讲是一部可以推荐的电影,泪点很足。原因有几点,打算逐一详述。
一、口音
在第一点列出这么细节的一点倒是显得有些矫情了,但个人还在意这一点所以第一的位置也是值得。片子中关于方言口音的细节处理十分用心,给我印象很深的有三处,沈光耀与母亲的对话、泰戈尔发言、闻一多讲课。
其中沈光耀与母亲的对话是在电影院第一个泪点,瞬间,崩塌。这个女性实在太美了,我没有任何附加语言再去形容她的精致,一语一停,嗔怒发难都叫人赏心悦目。放映结束还特地询问母亲这位女演员的姓名经历,一直胡乱描述竟然都忘记了上网百度。
她对沈光耀说的话也是如今很多父母都说过的,我们总是被教导如何去避免错误,但也忽略了有时错误叠加铺陈的道路才是我们真正生活的方向。我不想等到日子都燃尽,只能捻着吊兰慨叹倘若年轻,一定要犯更多的错。
回到口音上,这是个很奇妙的点。做到了,没什么太多感受,做不到可就是极度尴尬。现在考究这一点的很少,但这部片子就极其需要也的确做到,关于口音这一点记忆最深的就是《金陵十三钗》中的唱段,吴侬软语催人心碎,若是换成流行歌曲,恐怕观众都要掩面叹气,可见口音对一部电影的影响。
二、连结
起初并不觉得这个电影连结脉络有什么出彩,甚至觉得不达平均分。再想却是另一番风景,这不是连结,不是故事,而是传承。故事以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中心,自然是文化的传承,信仰的传递,若是这样讲,倒觉得合理许多。
三、精致极其精致
不必细说,所见、所闻、所感已是最好的证明。在敏佳受批斗时淑芬的眼神反馈也十分细腻,满满的恨意,出气,犹豫,被激怒,后悔,恐惧,落荒而走,绝望,看破。这不是解忧的那种故事汇,也不是无用的鸡汤。它带着真诚和炙热走近你,想要治愈你。
整部电影四次流泪,一在家训,二在许老师夫妇吵架,三在敏佳受批斗,四在结尾彩蛋。
一在口音处提及,不再赘述。
二因自身处境,许老师“所有事都可以变,为什么偏偏这件事变了就不行?”是啊,感情到底高贵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变呢?其实以局外人来看,淑芬并无太大缺点,只是爱让人面目可憎,让人厌烦,越爱越想逃。
三为少时经历,这与校园暴力大同小异,只是那个时代更为凶猛。求学的那些年像是一场漫长的大逃杀,身边人的‘问候’让我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拳打脚踢是最简单粗暴的一种方式,还有图钉、钢笔水,以及很多那个年纪不该拥有的‘智慧’。这些不公平的谩骂侮辱实在无知,却也实在猖狂,能吞噬希望、善良、天真和理想。
四是因对那个时期卓越之人的崇敬和仍在困顿中的自己的羞愧。
是的,我想去看看这部电影也有不足之处。朋友在旁边念着名字的类型,一听到‘爱情、战争’一下子就联想到《漫长的婚约》,所以对尴尬的战争场面也早有预感。另,对沈光耀天之骄子的形象塑造的成功,但纠结彷徨,艰难选择却无从查找。
还有一点不知是否能有同感。遵从本心,和献身是矛盾的两点。要是我们在讲述那些时代的璀璨人物的时候都抱着这样的思维和态度,何来伟大,何必缅怀。他们可以这样想,我们却不能这样说。正是放弃所愿,明知不能为而为之,这才是我辈皆不如他之处。
第三强调太多。有些事藏一半更加好看,在全场默然,或流泪或叹气时,人们就已经懂了,而导演还喋喋不休的讲了又讲,生怕我们不懂。其实留白比泼墨挥毫更叫人喜欢。
四,凌乱。起范儿很足,主题模糊。不过我并无资格评判这一点。自身就已堆砌着一堆无用的大道理却无法自救,又怎么可以说别人尚在迷雾之中。不顾我想导演已经认清并原谅了自己,这一点已经借着吴岭澜的思索说出了。
是的,我想去看看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最后,若是以后有人问是否,问值得。我想用所及所做来回答。我早知世上之路多是坎坷,预见了一生的病痛和折磨,却依然心向往之……
因为我怀抱着那一份希冀,想要看过千帆,遇见你,遇见自己,无问西东,只问生命……
是的,我想去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