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社会心理学》模块27:爱的罗曼史

《社会心理学》模块27:爱的罗曼史

作者: 曹门霞客行 | 来源:发表于2018-01-23 15:24 被阅读75次
    文/曹门霞客行

    社会心理学家最开始研究初次相遇所体验到的吸引力,到研究持久、长期的亲密关系。

    1.爱情三角理论:
    • 激情
    • 亲密
    • 承诺

    仅有激情+亲密是浪漫之爱,仅有激情和承诺是愚昧之爱,仅有亲密和承诺是伴侣。拥有激情+亲密+承诺是完满的爱。

    2.激情之爱

    激情之爱是一种强烈想和对方在一起的状态,如果对方给了热烈的回应,那么他就会感到快乐,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没有给出回应,他就会觉得空虚而绝望。激情之爱包含着态度的急转直下。

    每种情绪都包含着身体和心理反应,既有生理唤醒,还有我们如何诠释这种心理唤醒。比如心跳加速、双手发抖,是经历恐惧?焦虑?还是喜悦?从身理上讲这些情绪都很相似。如果正处在浪漫的情境中,你可以把这种生理唤醒体验为激情之爱。

    从这个角度看,激情之爱是由于我们在生理上被吸引的人所唤醒而知觉到的心理体验。

    情绪的两因素理论认为,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做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某些生理唤醒错误归因于这位女性。如观看恐怖电影、乘坐过山车及体育锻炼、经历鬼屋等,都会让彼此对身边的人产生好感。

    激情之爱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

    扫描恋爱中的大脑发现,当凝视恋人的照片时,大脑某些区域如尾状核就会异常活跃,而凝视熟人照片却不会。

    文化和性别会影响爱情。在倡导自由恋爱的文化中,大部分男女都认为,先恋爱后结婚。而在包办婚姻文化中,很多人认为婚后是可以产生爱情的。

    跟社会认知相反,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坠入情网,男人似乎更难从一段爱情中解脱出来,相比于女性,男性更不会轻易结束一段即将走向婚姻的爱情关系。但是在恋爱中,女性一般会比地方投入更多。

    女性更加注重友谊中的亲密感,也会更多的关心伴侣。男性则比女性更多的想到恋爱中嬉戏以及性的方面。

    3.伴侣之爱

    浪漫之爱可能维持几个月到一年多,最高纪录18个月,最终慢慢归于平淡。

    伴侣之爱相对平和,它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依恋,激活的是另外的脑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爱情减少,但是共同的价值观增多。

    在包办婚姻或者集体主义社会文化下,比如亚洲人较少受到浪漫的幻想破灭而带来的消极影响。包办婚姻结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更多的爱情体验。

    随着孩子出生,夫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身上,当孩子离家,出现空巢情况,一些曾经失去的浪漫感觉又出现,夫妻双方重新关注彼此。

    如果一段感情曾经是亲密的而且相互回报,那么伴侣之爱就会根植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历程,从而愈久弥醇。

    4.亲密关系

    依恋类型、公平和自我表露促进亲密关系。

    1)感情双方都考虑对方,满足彼此需求,保持这种公平,感情才可以长久。

    处于长期公平的关系中并不在乎短期的公平。当我们帮助一个好朋友时,我们不期待获得马上的回报,幸福的夫妻也不会斤斤计较自己付出几许,获得几许。当人们看到伙伴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彼此间的信任就会有所增长。

    长期的公平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夫妻之间的资源是匹配的,从外表吸引力、性格、才学、社会地位等。如果他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不平等,那么在其他方面也是不匹配的,最终会出现总体资源上的平衡。

    比如外形差的人,给伴侣的补偿机制可以是才华横溢,也可以是腰缠万贯。

    其中对公平的知觉和满意度也会影响公平,付出多一方面会愤怒,获得多一方会内疚。哺乳期,妻子会觉得自己付出多,在这个阶段,婚姻的整体满意度下降。而在蜜月和空巢期,夫妻更容易觉得公平和满意。

    2)自我表露

    在深厚的亲密关系中,人们能真实的展露自我,并且从中知道自己是可以被他人接受的。我们从美满的婚姻和亲密的友谊中获得这种美好的体验,这时候新人取代焦虑,使得我们更容易展现自己,而不担心失去友谊和爱情。

    随着关系的发展,自我表露的伴侣会越来越多的向对方展示自我,随着彼此了解的深入和发展,直到以个合适的水平。

    表露互惠效应,当对方向自己表露过多,作为互惠,我们也会向对方表露更多,亲密关系随之推进。扔掉我们的面具,真实的展现自己,恰是培植爱情的方式。

    亲密的自我表露是伴侣之爱带来的快乐之一,那些经常敞开心扉的夫妻或情侣,他们有更高的满意度,并且容易保持长久的感情。

    女性特别善于向别人表露自我,更愿意表露自己的恐惧和弱点。

    心理学家罗杰斯把真正表露自己情感的人,接受他人感情的人,以及共情、敏感且善于思考的人,称之为“促进成长”的听众,乐于倾听对方,给予支持性的话语,表达对交谈的兴趣,保持高度注意的面部表情。

    亲密关系也会结束,文化对离婚的影响很大,个人主义文化盛行的国家离婚率更高。但是,无论在何种文化下,结婚时考虑成熟且打算长期厮守的人确实拥有更健康、更稳定的长久的婚姻。

    那些对婚姻的承诺比结婚的意愿还要看重的人通常能够容忍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不满。符合以下条件的夫妻,通常不会离婚:

    • 20岁以后结婚
    • 都在稳定的双亲家庭长大
    • 婚前恋爱较长一段时间
    • 接受过较好且相似的教育
    • 有稳定收入
    • 住在小城镇或者农场
    • 结婚前没有同居或怀孕过
    • 彼此之间有虔诚的承诺
    • 年龄相当,信仰和教育水平相似

    亲密关系的分离是一个过程,深入而长久的依恋关系很难快速的分离。约会时间越长久、越亲密、可选的其他对象越少,分手时越痛苦。

    在经历数年之后,拒绝别人的爱比自己的爱被拒绝更能唤起人们的痛苦。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伤害他人所感到的内疚,来自于心碎的爱人的执着引起的不安,来自于不知道该如何做出反应。

    婚姻成功的夫妻,有时能从沟通训练中获益,学会如何抑制恶性侮辱、避免大动肝火、平息怒火以及不将冲突的矛头指向个人。减少抱怨、增加肯定和赞美、腾出时间表达彼此的观点,每天一起休闲、或者目光凝视对方,(模仿恋爱的行为激发爱情),或许可以通过努力维持爱情和婚姻。

    5.互联网带来了亲密关系还是人际隔离,正反方观点都有。

    正方认为交流不受时间和举例限制,更快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可以让人更大胆的展示真实的自我。

    反方认为互联网占用了真实的交友时间,虚假的互联网交友没有带来正向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模块27:爱的罗曼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kr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