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贯穿战国的合纵连横
春秋初期,中国大地有140多个诸侯,随着兼并战争,到了战国初期仅有二十几家,其中有七家最强,分别是:秦齐燕韩魏赵楚,史称“战国七雄”,战国历史一直围绕着这七家的角力进行。
各国纷争,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格外重要,有时会决定一国的兴亡。战国时期,最为人称道的是合纵连横,或纵横,这一思想也贯穿整个战国史。
战国初期,是五打二,“二”是指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合纵主要是对燕赵韩魏楚,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足以单独对抗秦国或齐国。
战国中期,是六打一,“一”是指秦国,秦国一家独大,成为六国的共同威胁。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合纵既出,齐国或秦国就出台连横战略,拉拢弱国,各个击破,是为连横。
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还有公孙衍。苏秦比张仪年长,虽互为政敌,但没有直接打过交道,苏秦死后,张仪才初出茅庐,与张仪演对手戏的是公孙衍。
2、合纵弱点——魏国
张仪原本是苏秦安插在秦国的卧底,苏秦一向主张合纵,张仪面对秦国这个可以施展大抱负的大舞台,张仪选择忠诚于秦国。
初入秦国,就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在朝堂中拆穿了公孙衍进攻西戎的计谋,进一步获得秦惠文王的信任。
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六国合纵,打破六国同盟这一链条,张仪把矛头指向自己的家乡——魏国。那里历经多次战争,国力衰弱,可以给予重挫。公元前328年,张仪领兵攻打魏国,获得蒲阳。
但张仪却把蒲阳还给魏国,还和魏国互换质子,把公子繇送到魏国,以此为诱饵,放长线钓大鱼,从魏国获取更大的利益。
经过张仪一番说辞,魏王心动力了,背叛六国同盟加入秦国阵营,并慷慨地将少梁和上郡两地献给秦国,由此,张仪被秦惠文王提拔为丞相,之前秦国丞相一直空缺。
3、公孙衍的合纵
有人欢喜有人悲,张仪成了秦惠文王的新宠,曾风光一时的公孙衍,却因为心术不正而备受冷落,他毫不留恋的离开秦国去魏国担任丞相了。
公孙衍那时的魏国,是一个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国家,为了做出一点业绩来,他提出了合纵的外交策略,矛头直指秦国。
面对强秦,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公孙衍就跑到齐国,打算联合齐国田盼一起伐赵,联军俘获了赵国大将赵护,合纵政策初战告捷。
以张仪的敏锐度,一看就知道公孙衍接下来打算联合齐国、楚国、魏国一起联合攻打秦国。为了阻止这件事发生,张仪先下手为强,他一边派使臣去拉拢齐、楚两国,威逼加利诱,迫使两国断绝与魏国的友好关系;一边攻打魏国,魏国节节败退,无奈之下,也不得不向秦国靠拢。
公孙衍在这次失败并没有放弃,反而想发起“五国相王”,但这在各大国的共同干涉下,“五国相王”最终形同虚设,以失败告终。
4、卧底张仪
公元前323年,在魏国被楚国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而又与齐国、秦国关系紧张时,张仪假意被秦国罢免相位,去魏国拜相了,实则掌握两国相权,拉拢魏国,让魏国向秦国倾倒。
张仪入魏,除了老对手公孙衍外,还有一个就是当时魏国的当权者惠施,也是合纵的忠实拥护者,魏惠王很看重这俩人,张仪与二人较劲中并没有获得好。
但新君魏襄王的继位,新君与老臣之间难免有信任危机,且二人的合纵策略并没有有效的解决魏国的处境。这让张仪抓到机会,施展他的辩才,一一罗列魏国现在处境的种种不利,获取了魏襄王的信任,魏襄王放弃了公孙衍的合纵,转而支持联合秦国攻打其它诸侯国。
5、合纵再起
魏国的屈服,其实也只是借助秦国的力量来抵挡齐楚两国。接着他们吸收韩国加入他们的阵营,在攻打齐国的时候,秦军却大败了,这动摇了秦魏联盟。
秦国战败,让主张合纵的势力觉得有机可趁,公孙衍东山再起,联合齐楚两国,要求驱逐张仪,再谈合纵;公孙衍还秘密派人到韩国去造谣:说秦魏联盟要攻打韩国,分析此举弊端,再加上韩国国内也有很多合纵的支持者,韩国就拜相公孙衍;齐楚面对秦魏的联盟感到不安,也要求驱逐张仪,任命公孙衍为魏国丞相。
张仪入魏4年,在一片谩骂声灰溜溜的回到了秦国。秦国见连横没有奏效,就强攻魏国,在被视为上宾的公孙衍的倡导下,联合六国(楚、燕、赵、齐、韩、义渠)组成合纵联盟,义渠是在秦国后方的西方少数民族政权。
面对以楚怀王为纵长的六国联盟,秦国并不惧,因为这个看似强大的联盟实质上矛盾重重。在秦国西出攻打义渠,往东攻魏国、韩国时,触及利害关系,各国各有打算,联盟就是一盘散沙,最后出兵的有生力量只有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在函谷关大败魏国,损失惨重,魏国求和,其他六国也纷纷撤退,联军不攻自破。
但也有特例,赵国不愿求和,秦国继续追击赵国,而本是合纵同盟的齐国也加入攻打赵国的队列,想分一杯羹。自相残杀的合纵联盟,在最为顽强的赵国投降后,六国合纵联盟彻底失败,公孙衍合纵政策又一次失败。
合纵政策确实是一个弱小国家求存的完美战略,但是,理论和现实总是存在很大差距,一个好的理论不能很好的融入实践如何成为成功的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