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信息捕手——怎么在信息焦虑的时代获取优质信息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分布不均等。信息不再饥渴,只是已经过载。学如逆水行舟,但信息汪洋,怎能独木舟?(阳志平,2016)
我的答案是用素养过滤信息,站在时间源头,看潺潺溪流,肆意大海。
所谓素养,即信息素养,其包含注意力、对垃圾信息的识别能力、参与力、协作力和联网智慧(Howard Rheingold,2013)。
今天主要讲对垃圾信息的识别能力,其中包含1.评价能力:判断信息质量高低、值不值得输入的能力。2.搜索能力:主动搜寻那些值得输入的高质量信息的能力(Andy Lee,2016)。
1、明确一个前提——鲟鱼效应:90%的信息都是垃圾
具体可参见Daniel Dennett《直觉泵》里的Sturgeon’s Law。
比如说我今天分享的信息就是垃圾。再比如说我加入的社群里分享的绝大部分信息也都是垃圾,这个群也是。
是这样判断的吗?是又不是,还得靠it depends,上述信息对我来说是。而对你们来说是垃圾的游戏、动、美丽图片,对我来说却不是。
事实上,这句话的对象是信息总量,而就如上所述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信息过滤器,有一定信息素养,并且具备一定的信息评价与搜索能力,能够判断什么信息是垃圾,什么不是。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就算知道一些信息是垃圾,却依然对他们保留希望,觉得他们有不是垃圾的可能性(比如说无针对性的刷微博、空间、知乎)。
再比如说,你明明知道和你们不是同一阶层的我分享的肯定是垃圾,你还在祈求一些什么一样。
2、明确一个目标——捕捉肥美的信息。
我喜欢安替“信息捕食者”的说法,我们不是被动地跟随信息流而动,而是像一个猎人一样捕捉肥美的信息(安替,2016)。
对于捕手比喻,我们可以假定人类是一种吃信息的动物,即捕食者。
沿用信息与食物的类比,就能区分出食物的两种不同且相互独立的价值,分别是营养价值和味道价值:
1.营养价值:高营养食物;低营养食物;有毒食物。
2.味道价值:美味食物;一般味道食物;难吃食物。
我们也能区分出信息的两种价值:
1.营养价值:高质量信息;低质量信息;垃圾信息。
2.味道价值:有趣信息;趣味性一般的信息;枯燥信息(Andy Lee,2016)。
此外,我们通过“咀嚼”信息让它变成营养,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得到的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自己的加工或者主观赋予其意义,没有构建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是不能被消化的。这也是信息与知识的区别。
3、寻找信息——搜索引擎。
个人惯用Google,也建议大家科学上网,在付出一定代价后使用它。同时建议在非国内特有的词汇外,惯用英文检索。
但事实上,我们常用搜索引擎,却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它。就好像我们天天嘟囔着认知升级学习,其实却不晓得怎么学习一样。
4、获取信息源头——一手信息
每个人都懂知识源头,但大部分人却依旧孜孜不倦地沐浴在二、三手信息中。比如我现在分享的,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引用前三的网络素养(心理学)的相关文献呢。为什么不直接去了解我引用的人物呢。
一般来说,检索文献,先看被引用量,再看来源(优质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这样不太会吃亏。
其实吧,就是如此,还是会有人不懂,怎样获取一手信息。
举个例子,如果学习知识a,先找到这个知识的来源,看其领域是哪个,然后在这个领域去找最杰出的学者(前20%),筛选引用最高的那篇文章(前20%),进行精读。我们可以说这是该知识的根源,接着在这个领域里去学习其的专业词汇,然后是词汇引申出的其他概念。这样下去的话,对知识a就能够构建出自己的认知体系,并且可以说是稳定的,深层的。(可参考阳志平元认知学习,亦可借用Wikipedia构建上下级概念和其推演体系)
举例:见我的方片:
http://funp.in/paper/2v0187aad0908d7fb0fbf36ae7aa95faec?u=1764447&from=groupmessage
一般用的网站:
谷歌:www.google.com
谷歌学术:scholar.google.com
Wolfram Alpha:www.wolframalpha.com
中国知网:www.cnki.net(学校开放,也可以在淘宝上买到低价账号)
国家图书馆:www.nlc.cn
5、 抓住信息结构——百科全书与教材手册
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往往是通过概念加语法来解决的。
概念:我们有知识背景才能够对信息进行识别。
语法:我们有逻辑推论才能够对信息进行判断(Andy
Lee,2016)。
而构建概念和语法的一个好方式就是查找百科全书,系统学习教材或者专业手册(结合4、)。
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某些经过专家审核的词条可供参考)
5、更优质的方法——信任源>信息源
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者才最重要;找到信息代理,是应对信息过载的首选之道(安替,2016)。
如果你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那还担心什么信息劣质呢?但显然这个群不会是。
换句话说,如果你北京(信息前端的地理)和无数大佬(信息前端的人群)做朋友,那在圈里的人和事,就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你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信息,而他们不讨论的肯定不是什么重要信息。
当然,你自己需要足够优秀并且有所贡献。
不然我们能做的就是向身边的高手请教然后尽可能模仿他们的模式。
如魏坤琳所说:
普通人想进入一个领域,有效学习是直接进入相关情景,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声明我是普通人啊,大佬请绕步。
比如,如果我认为一个人是值得学习的人的话,我就会问, “前辈你好,请问,要成为一个优秀的xxx,哪些网站、App、公众号、书、人、组织等信息源是我需要关注的?哪些好用的工具是我不容错过的?”(Andy Lee,2016)
一个小建议:
历史与趋势足够负责,它是大量模式交织在一起、反复呈现的,这个复杂度已经超过了你在小城市,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达到的智商高度——除非你是智力正态分布曲线中标准七以上的人,你的智力还装配了相配套的执行力和意志力。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换个环境,可以更清晰地感知时代脉动,何乐而不为?(阳志平,2016)
6.其他的辅助工具。
问答社区:
知乎:www.zhihu.com(大量垃圾信息和少量优质信息并存)
Quora:www.quora.com(优质信息与垃圾信息并存)
科普网站:
Edge:www.edge.org
Big Think:bigthink.com
科学美国人:www.scientificamerican.com
视频网站:
YouTube:www.youtube.com
YouTube有很多优质资源,用好了会非常强大。
知识碎片收集:
方片收集:http://funp.in/
事实上,除非真的有必要,真的不建议大家更改自己的工具习惯。同样,工具只能帮助人,不能区分人。思想才会。以工具为傲,往往就陷入了无知的陷阱。工具有优劣,但只是体现在效率上。解决问题,达到目标才是工具的用途。也就如我之前在群里所言,不依赖工具,用好了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