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亦师亦友《中语参》

亦师亦友《中语参》

作者: 曹公奇本真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23-03-15 14:17 被阅读0次

      亦师亦友《中语参》

                      曹公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杂志创刊50年来,一直引领着全国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全国语文人心目中神圣的学术殿堂。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40年,《中语参》始终陪伴着我前行的步伐,是我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奇缺,教学时主要就靠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两本书,也没有现在这种各级各类的专业培训,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是做做样子,名存实亡,教学上全靠教师个人的钻研和摸索。对于刚刚走上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岗位不久的我来说,也只能一边教学,一边摸索,慢慢地探索语文教学的各种问题。有一次,偶尔在一位老师那里看见了一本白皮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见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顿感崇敬而亲切。陕西师大是有名的师范大学,又是中学教师的摇篮,他们办的杂志,自然不会差;而我们又都是陕西省的,虽然陕西师大在西安,我在宝鸡,但距离不到200公里,自然很亲近。于是翻了翻那本杂志,它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原来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我都可以在这本杂志中找到答案或方法,这对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何等有力的指导。从此,我便开始订阅《中语参》。

      《中语参》成了我教学实践的得力助手,我从中学会了许多教学知识及教学方法,它引导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前进着。我对《中语参》的编辑和能在上面发表文章的作者极其崇敬,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做法,让我膜拜。但我当时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青年语文教师,专业上的一切都还处在懵懂摸索阶段,杂志编辑和作者姓名,在我心中像神一样的存在着。我只是贪婪地阅读每一期的杂志,汲取专业营养,从未奢想过自己能在上面发表文章。

      随着在语文教学上的一点点进步,我也慢慢地尝试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思考付诸笔端,开始参加一些征文活动,其中就有《中语参》的征文活动。我的《论语文教师的素质》一文,在《中语参》征文中获奖,并被收入《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索》一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后来就一直坚持教育教学专业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写的《关注问题意识》一文,终于发表在《中语参》2003年第3期,这也是我在《中语参》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以后又在《中语参》上发表了《略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论文。

      时任主编张吉武先生、副主编葛宇虹女士,着眼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动态,注重扶持中学语文教师,对陕西的语文教师尤为重视。在我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进步之后,就选我上了“名师风采”栏目,以《语文教学的诗意追求》为题,配以照片,刊登在《中语参》2007年第11期封二上,同期内页还刊登了我《追逐梦想》一文,介绍我的成长经历。能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并且上了封二的“名师风采”栏目,这对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和鞭策,更激励着我在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现任主编葛宇虹女士、初中刊执行主编张莉莉女士、高中刊执行主编张万利先生以及曹海英、常白如、杨冰梅等编辑,与我都有许多交流。他们的专业学识和敬业精神,令我敬佩。近年来,我也陆陆续续在《中语参》发表了《随文学言,体味意蕴——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反思》《语文教学内容选定的基本原则》《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等10多篇文章,虽然不算很多,但每一篇都饱含着编辑的心血。

      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曲折复杂的,中学语文教学常常受着各种思潮的影响,所以,语文也是争议最大、受批评最多的学科。一些人站在自身的立场上看语文学科,常常把语文与人文、语文与文学、语文与文化画等号,或者不顾学情一味追求语文教学的标新立异,动辄就对语文教学或者语文教师口诛笔伐,加上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哪怕是语文教材上的一点小小变动,都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学研究专业期刊的《中语参》,却能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些现象,不盲目跟风,不随意炒作,始终扎扎实实地做好语文教学研究,为中学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受到了全国语文教师的普遍赞誉。我出差到外省市去,常有语文老师夸奖地处西北的《中语参》杂志,我也因为与《中语参》同在陕西而受到老师们的羡慕。

      说《中语参》不随波逐流,只是扎扎实实地为一线语文老师提供服务,其实,《中语参》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引领者。新课标、新教材、新经验、新实践、新教法、新高考、新中考等等,无不是《中语参》在引领着一线语文老师。读者从每一期新鲜的文字中,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理解了新理念落实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掌握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开辟《学术领跑》专栏为一线老师提供研讨案例;对于在全国语文界教学影响较大的肖培东老师,开辟《培东有约》专栏探索他的教学实践;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问题,分别开辟《重温经典》和《学人视角》专栏,继承优秀传统,进行学术解读,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

      《中语参》这种几十年一贯的办刊方针和编辑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我觉得,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不能华而不实,更不能哗众取宠。所以,我一直坚守着“本真语文”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要守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这个基本的底线,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文本解读、阅读理解、写作教学、实践探究等语文活动,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运用而达成,进而再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本真”,立德树人的宗旨、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文化自信与传承等等,都只是空中楼阁、水中月镜中花。

      语文教学的本真,还体现在重内容轻形式上。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只要首先将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学期乃至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依据课标精神、教材要素、学生学情,精准选定了,采用相应的、适宜的教学形式,就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如果不能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实际来精准选定教学内容,再花样翻新、标新立异的教学形式,也只是为了显示与炫耀,突出教师个人才华,也可能会赢得一时的喝彩,但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绝对没有多少帮助。所以说,面对五花八门、纷呈多彩的新概念、新方法、新形式,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清醒头脑,用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去审视,祛魅求本,祛蔽逐真,守正创新。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基本如此,这也与《中语参》“求新、求精、求实、求活”办刊理念相一致。50年来,《中语参》一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引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中学语文教师服务,关注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因而才成为全国语文界有影响的重要学术期刊。

      我从教四十年来,《中语参》一直陪伴着我。现在,我还是每年都订阅着《中语参》初中刊和高中刊,关注着《中语参》公众号,留意着《中语参》的每一个信息。每当拿到新一期的杂志,都会欣喜地翻看起来。《中语参》既是我的师长,又是我的益友,更是我语文教学研究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帮手。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1周)2023年第3期。

相关文章

  • 亦师亦友,亦事亦友

    文|小七啊东 01 特别想问你一句话,朋友多吗? 像闺蜜一样的朋友多吗?孤单时,孤芳自赏,走在路上的影子都显得冷冷...

  • 亦师亦友

    一个亦师亦友的地方 一群没有感情的杀手 于无声处成了一种羁绊 ...

  • 亦师亦友

    从前我可能是一个多愁善感 那时候也许以自我中心 你说 不能像以前那么悲观 也不能像现在没有自我 如果相互融合 你也...

  • 亦师亦友

    曾经,我遇到了这样的学生,在高手如云的理科实验班里苦熬着,单薄的身影,充满了落寞、孤寂与绝望。他把所有的苦...

  • 亦师亦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诠释的不只是育人的长期性,更是强调育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郭见彩老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近...

  • 亦师.亦友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良师益友,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明)唐...

  • 亦师亦友

    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正如我,现在的角色...

  • 亦师亦友

    我说亦师亦友是我自己明白放低姿态不舍离开 你说亦师亦友我很清楚划清界限要我别瞎想 我能有什么原则在我认识你之后 所...

  • 亦师亦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七年前那个月圆的夏夜,海风送来阵阵清凉,听涛声阵阵,看浪花拍岸,我们面海而坐,...

  • 亦师亦友

    你有没有试过和自己聊天,我有! 很多,自己一个人呆在某一个空白点,大脑翻译着可以交流的空间,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最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亦师亦友《中语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ml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