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状态不是很好,也意识到了自己状态不太好,同时意识到自己应该去试试用《清醒地活》里介绍的方法,去稳定自己的心态。但失败了,不稳定的情绪又一次占了上峰。
于是开始思考“知道”和“做到”之间究竟隔了什么?过去会简单地归纳为是自己不够自律,但若是如此,花时间去了解这些“方法”又有什么意义呢?直接去练习自我管理不是更有效吗?
但此刻,当坐下来开始写自己的感受,便又立刻否定了之前“方法”无用论的想法。发生这种转变,是因为写作让自己得以平静下来,和自己的“室友”进行对话,进而理性地观察自己的意识。这一行为,和单纯的“方法”输入不同,是发生在实践层面的。
过去对于知识和方法,似乎有些过于崇拜了。
这大概就是今天对“方法”感到怀疑的原因所在。如果以“改变自己”为目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概也就占20%,剩余的80%则是实践层面的。失控—调整—失控—调整—坚持,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能被看到、听到的知识和方法,都是相对自洽的。而内心的成长,往往都来自于在不自洽的时刻,做出的选择和坚持。经历和感受,才能真正引发改变。比如面对今天糟糕的状态,本可以找到许多理由继续允许自己失控下去,但最终选择了借以文字去剖析这种感受,让自己又回到理性状态,便是在做那80%的部分。但人内心的情绪瞬息万变,之后也一定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时刻。
因此,想来应该多培养一些能将自己带回到理性状态的爱好,比如写作、运动、看日出…,借此让自己在80%的时刻,再多走一步。还有就是要给“知识”和“方法”去魅,重视经历、体验和自我省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