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带着孩子与美相遇
1.坚守课堂主阵地,是课堂革命的根本
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组织学习”。
不是给学生教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我们把世界送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认知探索。
课堂一定要有学习的真实发生,学习的过程要被老师看见,被学生看见。
69岁高龄的李晨红教授用“六问”引发大家深度思考新样态课堂的价值追求。课堂是否形成系统?是否关注到价值追求?是否富有思维的张力?任务是否自带动力系统?开放的学习方式参与度如何?教材的利用程度?
规范建立课堂新规则,商讨确立“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后延伸”的教学模式,具体研究
“课前准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底”的过程;
课堂交流:群体思维碰撞,认知提升的过程;
课后拓展:个体运用所学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
将课前备学精细化、具体化;
课堂助学有效化、有提升性;
课后延伸实用化、有拓展性”,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主题式学习活动”的研究与探索
以“拓印”为例,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能够找到的材料:从转印的材质、拓印材料的变化、拓印方法的改变等,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将湘教版和人美版小学美术课程中,关于拓印的内容,整理对比调整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体系。
既有学科本位的知识技能学习,又有人文、历史等传统文化浸润式学习,还有学生搜集归纳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组员间协调互助的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等。
3.课前五分钟活动:给每个孩子提供站在台前、敢于说话的机会。
4.开发美术阅读的校本教材。
阅读让孩子终身受益。阅读不仅仅止于语文,在附小,还有数学阅读和美术阅读。
阅读内容:每月阅读两幅中外名画,一年九个月18幅画,小学六年108幅画。
学习方式:利用课前五分钟,老师先带着学生欣赏阅读。学生再依次为大家试着解读。学校大厅静态展示,校本教材初稿完成。
效果评价:课堂上了解作品名称、作者、画的种类就可。期末能力监测拿画请学生现场辨认和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