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温暖的留学生交流平台
这不是鸡汤,也不是砒霜,如果你正在上学或者已经为人父母,建议你好好品读一下,谢谢。
1
教育的本质
身处大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周围的人几乎都曾经动过出国学习的心,越好的大学越是如此。
并且,你的下一届可能更尤甚。
与其说每一年都是最难就业季,不如说每一年人们都或多或少的想起远离。
假如你正在上高中,如果你感觉自己在那个年纪相对来说成熟,那你又会产生某种感觉,你会觉得高中那些没有和你走到一起的同学,与你渐行渐远。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有些人没有机会上大学,或者进入了自己不满意的学校,也会觉得和曾经自己的理想越走越远。
《同桌的你》看过吧?女生做了梦都想去斯坦福,结果却走上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最后向生活妥协。
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教育就是天然的沙漏一样,他会一层层的去筛选。
如果你足够优秀,就会自动筛选成橄榄型社会的中坚力量。
说的深刻一点,如果你现在上高中,之后没有走到自己该走的那一步,过早的进入社会,理解了社会,理解了其中的每一个模块。
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开始后悔,哎呦那个时候我怎么这么傻啊。(这不是假话,很多毕业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我现在觉得以前的我真的是傻到家。)
说到底,教育在我们的人生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期是对我们人生观的塑造和性格的养成,后面就是承接了工作和家庭。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教育在人生中起到的作用,你就不会认为读书无用了。
2 性格修正和养成
一个人最原始的性格,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家庭教育,这对整个人的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
很多人会忽略了这个本质的问题,认为这么学校教育构成的,但不论你的成绩多么优秀,等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这样就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想摆脱自己的不良性格——那就只能脱离家庭——依靠自己好好学学努力奋斗。
到后来只能用反复的学习去证明自己,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说的死读书...
解决问题其中很简单:正视自己,明白自己性格的修正和养成,依靠学校的教育是很难的,它只能对性格有略微的调整功能 ,是没办法真正的从内心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模板。那么你就必须直面家庭。真正的通过外力去解决。
大家所熟知教育的套路:小学——中学——大学,其实高考也才恢复了40年的历史,差不多就是我们父母那一代小时候到现在的日子而已。
当今社会,早就不是吃大锅饭的年代了,社会分层越来越严重,如果你现在为人父母,也应该体会到了。
很多东西都一样,教育,同样也是不公平的 ,对于底层来说,一张试卷就会一锤定音,是迈入中产阶级的一道门槛。
如果你的家庭生活是中产,那这就是一味药剂,也可以说是备用锦囊。
这其中又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知道大学毕业了都没有发现心理学的用处以至于连识人能力都没有,或者说孩子的天赋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埋没 ,情商不够啊等等...
伴随着这些,会产生很多矛盾。比如说学区房啊,寄希望与孩子的同学与老师,甚至是最后的高考上;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换个角度想,直接出国读研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这就是一种教育交错的矛盾感。
画龙不画骨,只有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两个同样的孩子,一个孩子去学高数,然后另一个也跟着去,殊不知每个人的天赋和所承接的位置根本不同。
这时候再去模仿别人去学,不单单是浪费时间,更是对以后人生的一种摧残!
3认清现实并为之奋斗
也许我说的这些很令人讨厌,也很悲观。
但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毒鸡汤才是真正的悲观。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它。
那么,什么是生活的真相?
就是一个人在慢慢成长中打破了幼时的种种理想,认清自己能力终有局限的现实。
可有的人不是这么想,或许是因为自己犯二,或者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也有的是对世间的一块痴迷。
他们在看到了生活的“结界”的时候,仍然不忘初心,热爱着自己的理想,热爱着自己身边的一切。
承认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但是一如既往地热爱着生活,延续着自己的理想,痛苦并快乐着去生活。
只要我还存在呢,只要我还有意愿,我就可以去追我的道,去构建我自己的意义。
在中国有个这样的例子:
1980 年,一个农民家的孩子踏进了北大的校门,邻里乡亲都以他为荣。
可他到了北京之后才发现:
跟不上同学的聊天话题;穿衣搭配非常土;
除了插秧是能手,他一样都拿不出手。
就是这样一名农家子弟,他创办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机构,他的名字叫俞敏洪。
寒门出贵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人生经历书写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传奇。
永远有这么一类人,他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环境、血缘,挣脱时代的束缚,让这个世界另眼相看,这一类人被称为英雄。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