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对于这句话的字面解释,华杉先生说的比较透彻。文,是古籍文献,是学知识。行,一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是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在日用常行、遇事接物中磨练。二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文是言传,行是身教。朱熹说:“圣人之作、止、语、默无非教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举不动,不言不行,都是教诲,学生可以在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问自己一个为什么,不断体会吸收老师的思想。
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中谁的心?在注解《中庸》,谈忠恕之道时,朱熹说:“尽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这算是“标准答案”。恕,是如心,别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所以中是中自己的心,如是如别人的心。我想要的东西,会想到别人也和我一样想要,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不想要的,会想到别人也不想要,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信,人无信不立。对人对事讲诚信,没有一事欺诈。先有忠,后有信,信,是忠的结果表现,忠发于心,而信周于外。程颐说,发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首先尽心忠实,然后在每一件事上都没有违背,则事事都笃实,没有不恰当的,这就是做到忠信了。
文行忠信,张居正说,如果做到这四条,则知行并尽,表里如一,德无不成,为学之道,再也没有比这四条更深刻的了。
这四个方面,是孔子所说的养成君子之法。首先教之以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具备一定的资质之后学文,这里的文指的是孔子删述的诗书礼乐之文,是先王之政典,君子之成法,成己安人之道都在其中。所以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学了“文”之后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在于约之以礼,化“文”中蕴含之道于学者身心,而成其德行。学文是开端,归结于行,如果只是学知识,而不去实践,那还不如不学。
在学而养成的君子德行中,忠和信是最为根本的。怎样做到忠呢?忠者,不自欺也。中自己的心么,你只要不自欺,就能做到忠了。所谓自欺欺人,人若欺人,必先自欺。因为人人都有良知,都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都会给自己找理由,或者为了利欲,或者说他先对我怎样怎样,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了。自孔子以后一千多年,特别是科举制度以后,儒家在不断昌明的同时,也被求功名者不断异化,成为敲门砖,不再中自己的心了。所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也就是不自欺,要做到忠。忠,不是忠于某个人,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良知。
儒家讲忠,源头是中自己的心,然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如别人的心。这个忠和后来的忠于谁,没有多大关系,中自己的心,当然不是说谁要死忠于谁。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儒家才不讲死忠呢。
所以说,孔子之教,以文为开端,而已行为宗旨。说儒家是入世的学问,从这里也可见一斑。神教以言教,孔子以身教,因为孔子的学问不是传达神的命令,而是启发人自觉自主地成长,学于人之行,且学而行。
但是,在体悟这句话的时候,有两个方面是要十分注意的。一方面,文与行之间有距离。不能直接按书本知识去做事,书本上说的大都是原则和道理,在自己动手去做时,往往发现,直接的原理变不成具体的办法。比如知道要以诚待人,但具体到某个人,怎样以诚相待呢?恐怕还是不会。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说“人要在事上磨”,只有不断的拿着这个原理去实践,去琢磨,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在文到行的过程中,还要用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常说优良传统,但很多人学的是皮毛和形式,照葫芦画瓢、照猫画虎,没有用心体悟形式背后的道理,也就变成了东施效颦的形式主义了。还有就是学会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盯着前面的目标,然后不断校正方向盘,让实践始终在原则的大道上而不偏离。当然,这里的偏离是大的偏离,对微小的波动当然要学会容忍,就行任何车不可能走直线一样,因为路有时候也不是直的,不会拐弯,结果可能就是“猪撞树上了”。
另一个方面,有些行,在文中找不到。因为有许多东西没有写到书本上,这些东西主要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过程中的经验。社会上经常传闻的“潜规则”就是其中之一。人们积累的各种经验,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人写入书本,大部分经验没有写入书本。这些经验书本上看不到,只通过人与人之间口头传授或自己摸索得到,可称为“潜知识”。为什么没有写入书本?有些经验不容易表达清楚,写入书本,人们看不明白,还是需要动手行动时去亲身感受。有些经验不能写入书本,比如从政、做官的经验,亲人可以传授给亲人,没有亲人传授的,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所以,实际行动中的机关奥秘恐怕是另外一门大学问。
当然,从读书识字开始,就要把忠信品行放在第一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