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的旁衬和烘托

作者: 听潮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4-04 22:58 被阅读0次
为文的旁衬和烘托

今天读了傅经顺写的关于宋之问《灵隐寺》的鉴赏文章,受益匪浅。

作者说,“为文如作画,要有主体,有旁衬,有烘托。”

唐代诗人宋之问写林隐寺,当然以寺为主体。可是要真正写好林隐寺,旁衬和烘托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我们来读一读宋之问的原诗。

林隐寺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诗的前六句是主体,正面写林隐寺。前两句用典故,鹫岭本是印度的灵鹫山。传说印度僧人慧理看到林隐寺所在的武林山,惊叹此山为灵隐小山,于是筹集建了灵隐寺。这六句的意思是,灵隐寺山高林深,清净寂寥。登楼可以观赏沧海日出,门前对着浙江大潮。桂子从月中抛洒下来,寺中佛香上飘九重青天。

然而写诗为文不可以局限于主体。宋之问的这首诗,用了八句作为旁衬。随后八句的意思是,诗人攀住藤蔓登高塔远望,循着引水的刳木寻觅幽景名泉。观赏薄雾中的蓬勃的鲜花,采摘尚未凋谢的红叶。自己从小喜欢远方的奇异景色,现在找到了,觉得心中的烦恼和喧嚣均洗涤干净了。这些看似离开了林隐寺,实际上是旁衬笔法,揭示了林隐寺环境的幽深美丽。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诗人恍恍惚惚上了天台山的路,走在那仙人出没的石桥上。这两句写的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看似离开了林隐寺,实际上,是说“因游佛教圣地而思佛教圣地”,对林隐寺的秀丽景色是一个极好的烘托。

我们写文章如何运用旁衬和烘托呢?

举一个例子,如果要写自己的学校,可以在着力写好校园本身的基础上,描写一下校园周边的环境,写一下周边人民对校园的高度赞赏,写一下自己在校园里想到的各行各业的已经取得佳绩的本校毕业的学子,这些都是旁衬和烘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文的旁衬和烘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sc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