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联解体之我见

苏联解体之我见

作者: 蓝色 | 来源:发表于2013-11-16 14:21 被阅读101次
    王康将苏联的解体是一个道德问题,苏联人民长期不知道,他们的国家,真实发生了什么情况。一直到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发表批判斯大林个人迷信的秘密报告,苏联的一部分人才知道,斯大林对老布尔什 克的镇压,那已经他们感到非常的震撼了。一直到60年代,苏联的广大读者才从索尔仁尼琴的著作里面窥见到了遍布俄国的古拉格群岛。到了80年代,整个苏联人民才从戈尔巴乔夫先生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才了解了更深的斯大林时代的罪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能相容的悖论。苏联人民因为知道了真相,苏联人民在道德上,已经和这个国家划清了界线,已经弃若敝履了,他们不愿捍卫它,这就是王康的解释。
    王康归结于苏联政治体制导致的道德缺失、文化认同的涣散,使得苏联失去了民心。这和他自己坚持的英雄史观无疑是矛盾的。而且一个超级大国突然的分崩离析必然有着复杂的原因,王康所言我认为是片面的。由于文化的隔阂,时间的逝去,人心的复杂,我们很难去真正体会苏联人民心中所想。也许有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也许沉默的才是大多数。所以我尝试去主要从客观方面去解释苏联的解体,从主观方面印证客观的判断,同时尽可能将个人的主观判断摒弃。
    我认为无论是在哪个角度,苏联都达到了制度性的不可治理,这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获得了二战的胜利,并且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过来,成为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这时的苏联是极其强盛的。由于走的经济模式不同,苏联的轻工业、农业一直较为落后,但当时这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
    但苏联政治体制逐渐僵化,例如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例如赫鲁晓夫强行在全国推行玉米种植不考虑事实情况导致许多地方颗粒无收,所有这些无疑展现了领导人的威权,但这也是制度性的败局。因为它将权力赋予了少数几个人,将希望寄托于领导人的光明伟大正确。这无疑是一种倒退。这种制度的缺陷,导致整个官员体系上升的渠道逐渐畸变,由此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整个官僚阶层逐渐走向没落。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全面管制,使得官员阶层的权力成为一个遍及全国的寻租漩涡。而对于经济的严格控制,使企业、个人在经济生活中丧失了活力,历史已经证明在当今全面的计划经济是做不到的,是超越人的理性的。苏联的经济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而在王康提到的道德方面,苏联的确失去了民心。政治上苏共控制了宣传,宣传领导人的光明伟大正确,宣传苏联的强大,宣扬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并不理性的对西方一些科学观念加以抵制。盲目的宣传和死水一样的经济体制无疑影响了苏联人民的思想、文化和教育。苏联的体制不鼓励创新,使整个社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而在相当程度上,“新思维”也强烈冲击了苏联政权的合法性。
    最后在“新思维”的鼓动下,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分离意识觉醒,成为了压倒苏联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关文章

  • 苏联解体之我见

  • 苏联解体

    阿光和妈妈在晾台上拾掇杂物。当把一个模型飞机拆掉不要时,阿光感叹道:“苏联解体啦!”

  • 苏联解体原因

    从作者胡珺的《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苏联解体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经济滞后论 经济在社会生...

  • 未来没来,只能二手——《二手时间》读书笔记

    苏联解体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政治事件。针对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

  • 20.7.1苏联解体前

    苏联议会通过私有化法1991年7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7月1日通过了《关于企业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原则法》,即私有化法...

  • 给《人类简史》勘误

    1、P55,在苏联的松希尔。“苏联”作“前苏联”,苏联早已解体。P188、P190处同。(这条有争议,一说用“苏联...

  • 读懂【二手时间】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严重弊端。 ...

  • 地狱在人间,镜头下乌克兰吸毒家庭的悲惨现状

    1991年苏联解体,作为获得前苏联遗产第二多的国家,乌克兰继承前苏联很多军事科技设备,人口接近五千万。但是独立后的...

  • 俄罗斯想卖气,欧盟想买气,美国说我不同意!

    再过两天就是圣诞节了,每个圣诞节都是苏联解体的纪念日,因为苏联解体的日期是1991年的12月25号,这个圣诞节是它...

  • 苏联当年为什么会解体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解体。 解体是瓦解和崩溃的意思,不同于灭亡。 苏联的解体是指20世纪90...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联解体之我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vq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