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刷视频,看到了一段采访,主持人问说:你害怕不害怕一个人?
嘉宾回答说:甭管你是有家还是有孩子,一个人一辈子,始终是在和自己相处。人始终都是孤独的,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你孤独的站立,不依恋,不惧怕。
公司有很多小年轻,二十四五岁,毕业才一两年过着单身的生活,周末约约三五朋友小聚,或者谈着小恋爱平时约约会一脸的幸福。而像我这样的中年少妇,十年前就开始谈恋爱了,现在有老公有婆婆有孩子,每日三餐没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一进家门就是满屋子的烟火气,好像更谈不上孤独。
直到最近儿子入园了之后,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儿子的情况:在与别人的互动上面,如果老师请的话还是很愿意参与,但是在可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的情况下,他是不会主动的。但是,在跟别的小朋友的互动中,可以看出来,他还是特别渴望与别人交流的。
我心中一惊,这不正是我和我老公的状态吗?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我和老公就是一个十分冷淡且不主动的人,虽然表面的我有时候会傻乐自嘲做一些不靠谱而二的事情,但是在主动去链接去公开的表现表达,其实内心一直蛮抗拒的,没想到儿子这么精准的复制了这一点,不得不感叹基因的强大。
孤独是什么?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更多的是,没有人理解我,所以我也不愿意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感觉,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很多想法一出现就被碍于世俗的观念,被扼杀在自己的头脑中。如果儿子一直秉持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以后恐怕要承担更多的生活中的孤独了,养小孩可真是一件操心的事情。
最近看武志红的新书《走出人格陷阱》里面有一章,讲的是父母是孩子的头号考官,和孩子的关系模式会决定孩子心思住着一个什么样的内在考官。这就决定了这个孩子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他会是怎样一种状态。
如果你认可并且支持孩子的“自发性",让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怎么感觉就怎么感觉,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他的“自发性”会得到充分的延展。
但是在中国人的状态里,你会看见全能自恋型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什么叫做绝对禁止性,作者的朋友讲过一个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主人翁是和作者一起玩摄影的哥们儿,他有一天把水杯放在了桌子的一边,他爸过来,用语重心长又带点儿生气的口气说:“你怎么把水杯放在这儿,不放在那儿?”他爸就把水杯从这边放到了另一边。他深刻地预感到,如果他一开始就把水杯放在他爸后来放到的那个位置,他爸仍然会这样做。好像他在他爸面前,怎么做都不对。他爸对他来讲是一个绝对禁止性的超我。
如果你作为家长,你对你的孩子构成了一种绝对性禁止,在你的眼里,你的孩子好像怎么做都不对,他怎么做都达不到你的要求,达不到你的标准,这时候,你就对你的孩子构成了绝对禁止性的超我。或者说,你是绝对禁止性的考官。甚至说难听一点儿,你就是一个苛刻的坏考官。
全能自恋性的本我和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在这种严重对立的状态之下,会生出软塌塌的自我。这个自我协调不了这样的本我和这样的超我,所以自我会显得软塌塌的。讲到绝对禁止性的概念,我觉得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考官,就是绝对禁止性的。他们的核心特征是,“我不在乎你到底有多强,我只在乎你是否符合我的标准”。
这与《正面管教》里面所说的非常类似,作为家长,好像很容易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通过羞辱和责罚等等方式去应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其实是为了鼓励和支持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无论是惩罚还是骄纵都与育儿的目标背道而驰,和善而坚定才是解决之道。
还好通过一个月的学校生活,儿子渐渐的适应了与别的小朋友的互动,也许是我太杞人忧天了,如果说这么悲观的看问题,人始终都是孤独的,那么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是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有一种兴趣或者爱好,让你能够开心起来,可以投入到其中,即使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乐此不疲。
其实当妈之后,我最享受的时光就是孤独。自己找个安静的地方,点一杯饮料读一个下午的书,写点自娱自乐的小散文,或者约上老朋友去看一看展览吐吐槽,感觉整个人都充满了电,或者出去慢跑个5公里,出一身汗,也许就没有这么悲春伤秋了。
当然,最近老公因为大爷爷去世,也是情绪很低落,悲伤是需要用时间来化解的,时间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曾今让你伤心过的人,伤心过的事,终将会过去。也许能够让自己持续保持很快乐的状态的一个方法,就是不再自责过去,不再焦虑未来,做好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