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这首诗,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他辞世的前一年,写给儿子陆子遹的。
意思是说:
诗这东东可是“六艺″之一,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所以,你如果真要学习写诗,那就不是简单的字词句式的问题。写诗,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更要有诗外的历练。
是的,陆游写诗是有“工夫″的,所以他才“六十年间万首诗″。而且,陆游写诗,不但有“工夫″,更有“功夫″,所以朱老夫子才说“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更而且,陆游不但写诗有“工夫″也有“功夫″,对茶,他同样也是既有"工夫″又有“功夫″。
陆游这一生,似乎和茶脱不了干系。他出生在茶乡,长大了又当过茶官,晚年又到茶山养老。对茶,他熟悉又深怀感情,“茶灶笔床犹自随″,是他的生活常态。
陆游一生辗转各地,有“工夫″遍尝各地名茶。他谙熟茶的烹饮之道,并以此为乐。但仅仅如此,陆游不就成了阿庆嫂了吗?对此,陆游是不会答应的。
他要把“工夫″化作“功夫″,把片片茶叶裁剪开来,一点一滴地泡在他的诗中烹煮。“遥遥桑苎家风在,重补茶经又一编。″陆游的咏茶诗词,竟然高达二百多首,可谓一部"续茶经″。真不知道写了五十多首茶诗就敢号称“别茶人″的白居易,情何以堪。
不但陆游有着深厚的“茶功夫″,而且在他生活的宋代,还诞生了流传至今的"功夫茶″。
功夫茶这玩意儿讲究的很,不但需要“工夫″,更需要"功夫″。从此,茶,就不再是一片树叶,而是"千树万树茶花开″了。
做为一片树叶的茶起自何时,那是公公婆婆说法不一的事,咱也没必要浪费那点有限的智商了。但这片树叶开始有了文化,则源于汉晋无疑。这事不用细究茶史,看看咱们的"四大名著″,就能看出点猫腻来。
《三国演义》写的是汉末晋初的事,那时候茶叶还算不得什么好货色,否则为什么王猛一请人喝茶人家就说“今日有水厄″呢?所以罗贯中老先生很聪明,书中一旦写到茶,马上就是“茶罢″,然后各路人马就躲在一边玩鬼心眼子去了。
《西游记》写的是唐朝的事。到了唐朝,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茶叶身价倍增。唐朝人饮茶的方式很高调,但也单调。茶,主要是煮着喝。
吴承恩文字功夫甚是了得,但茶功夫就差得多了。唐僧一喝茶,往往是提壶冲泡。这就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了。
《水浒传》写的是宋朝的事,自然有茶的场面就老鼻子多了。尤其是写到潘金莲到隔壁老王太太家喝茶,去了四次喝了四种茶。其中隔壁老王太太口中的“梅汤″“和合汤″,更像接暗号似地暗示了这老家伙拉皮条的古道热肠。施耐庵的茶外功夫,妙不可言。
《红楼梦》,那是清朝的事了。别看清朝正经的文化不怎么发达,茶文化倒是一片昌明。
民间现在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现在的高端茶叶,什么“龙井″“碧螺春″,“大红袍″“铁观音″,据说都是“十全大补老人″乾隆所赐,又据说这位乾隆爷还发出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战斗口号。
所以,曹雪琴写《红楼梦》,也不能不与时俱进,不能不好好地写茶。据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考证:《红楼梦》中有关茶的内容就有279处之多。其中包括茶叶、茶具、泡茶用水、品茶环境、茶疗方剂、用茶禁忌以及茶俗茶礼茶诗茶词茶对联等等。真可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曹雪芹的功夫,茶里茶外通吃。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