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慧是我大学同学。
刚入学时,我们住在一栋很老旧的楼,七人一室,两年后搬新楼,十人一室,需要合并掉一个寝室,辅导员让几位寝室长抓阄定聚散,我们这七个人就“流离失所”分居三处了,从此,我和佳慧对门而居。
听佳慧说过,她读中学时数学极好,120分的高考试卷,考了一百一十多,但语文只得了80多分,倒被录取进了中文系。佳慧的确属于高智商者。周末的晚上,我们隔三差五地也打过几回牌,那时候,流行打一种叫“挤黑3”的,五个人打,三打俩。黑桃3被谁起到了,其他人并不知晓,得通过出牌来判断。水平高的,就玩迷魂记,三五圈过了都不会自我暴露,谁是盟友谁是对手她们自己基本有数。我不会玩,每次都着急八慌地想一圈就分清敌我,一定要用第一张牌逼队友亮相,这样打,自然也失去了很多“挤”的趣味。
跟佳慧对门就轻松了,她像是能看到别人的牌似的。我常常把牌抵着下巴看着佳慧问,不知这张可不可以出。
“出,放心出就是!”佳慧的眼睛仿佛X光。也真神了,每次就几乎没有出错过。
敌方当然坚决阻止:不能提示!
佳慧记牌。两副牌一百多张,她就能记住哪张牌还没有出,哪张牌就在某人手里。怎么判断的呢?我至今一头雾水。
刚入学那两个月,佳慧总爱说一句话,不管午休还是晚上,佳慧坐上床一边撩下蚊帐门,一边叹一声气,随后就是总也不变的一句话:唉,真没意思。蚊帐缝隙里闪过的两道迷离不定的眼神让我心慌。
似乎是听佳慧说过,第一年的高考,她生病了,只能半途而废。她的叹息里是对往事的惆怅还是对现状的惶惑,我不得而知。
一段时间后,没有再听到佳慧叹气。青春年少的人聚在一起,欢乐总是五花八门的。多年以后我体会到一个真理:群居有利于降低抑郁症风险。
佳慧身材高挑,相貌清秀,五官精致,在我们寝室,属于三甲之列,自然会有男生爱慕。
不在一个寝室后,很多事就不再知晓了。时间像生了飞毛腿,似乎一个转身我们就毕业了,佳慧去了哪里,我也不知道。
回母校教书的日子云淡风轻,最大的成就是结了一婚生了一子。除外,就是守着一茬一茬的日子,陪着一张一张的面孔褪去稚气长出成熟。自然,佳慧的一切不在我的岁月版图之中。
离我们大一时初次齐聚一室三十年整,我突然想把我们七个再聚到一起,再加上和我们一个学习小组的六位男生,于是我牵头建了一个微信群。
大家就在纳米的世界相聚了。我们相约,暑假在南京聚会,以纪念三十年前我们小组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集体南京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