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怎么教”二
当歌手来到真人秀节目,当作家做了访谈嘉宾,你觉得那歌手、作家还是那歌手、作家吗?
许多人是不屑于分辨的。
此时,歌手、作家已不是了你心中的那一个,你置若罔闻,你就这样被电视、被出版商搞坏了,你慢慢地远离了艺术。
艺术的别名叫逃离,它带你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不论是文字勾勒的世界,还是歌手舞台表演的世界,那都和你此在的世界不是一个世界。因为有了艺术,我们才得以暂时脱身周遭的满意或失意,让自己更纯粹的活在人的世界——这现代人类几乎仅存的避风港,请问,你也要把它破坏掉吗?
这艺术的世界,于语文教学,有何意义呢?
文学包括虚构性文学和非虚构性文学。对于虚构性文学(戏剧、小说,也包括一部分诗歌),大家较容易达成共识(虽然有时我们会忘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我们要欣赏它,就要毫无保留地的去沉潜(文艺研究式的阅读不在此列)。麻烦的是非虚构性文学,而这恰恰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主体。
我们容易混淆文学和写实的区别,以为只要是非虚构的,就是写实的,就需要逐条逐点的去印证,把它拉到现实生活中来,来做现实生活中有的逻辑推理、道德辩证。
这也是没法的事,把一篇篇文学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却不知道作家记述的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回忆、感受、感悟、思考,他把这一切组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不是供你去考证,而是供你去进入、沉潜的——仅仅因为作品中有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它们却遭受这了这不公的、暴力的破坏——全不管,它除了人事物是真实的外,它们和这个世界并不一样,它们是一个独在、自在的世界。
添个蛇足吧,一直主张“教什么”、“怎么教”是一体两面,不分什么先后的亲们,读过我这些文字,你还这么认为吗?或者,你压根就解读错了文字,你“教什么”时还能教好吗?
网友评论